汉武帝的茂陵也在,你可以来西安看,同志,西安的坟头是很多的,只不过大部分已经被盗了。
陕西都有谁的墓
陕西名人的墓太多了。只给你历代皇帝的墓。
黄帝陵:黄陵县城北的桥山顶。
炎帝陵:宝鸡市南七公里处渭滨区神农乡常羊山。1.周文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2.周武王陵:咸阳周陵乡周陵中学内。
3.周成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照村南。
4.周康王陵:咸阳市周陵镇陵东。
5.周穆王陵:西安市长安区。
6.周共王陵:咸阳市毕塬上。
7.周幽王陵:西安市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1.隋文帝泰陵:西安市杨陵区五泉乡双庙坡村。
2.隋恭帝陵:咸阳市乾县阳洪乡乳台村南米处。1.秦始皇陵:西安市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
2.秦二世陵:西安市雁塔区曲江乡西曲江村南半坡上。
汉十一陵:
1.文帝(刘恒)霸陵:在西安市东郊的霸陵原。
2.宣帝(刘询)杜陵:在西安市南郊的杜陵原。
3.武帝茂陵(刘彻):兴平市城东北南位乡茂陵村。
4.昭帝平陵(刘弗陵):咸阳市秦都区大王村至互助村之间。
5.成帝延陵(刘骜):咸阳城北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马家窑村。
6.平帝康陵(刘衎):咸阳城北7.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大寨村
7.元帝渭陵(刘奭):咸阳市渭城区周陵乡新庄村。
8.哀帝义陵(刘欣):咸阳城北6.5公里处渭城区周陵乡南贺村。
9.惠帝安陵(刘盈):咸阳市韩家湾乡白庙村。
10.高祖长陵: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上。
11.景帝阳陵:咸阳市秦都区张家湾机场汽车专用公路西侧。
唐十八陵:
1.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乾陵: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
2.僖宗李儇靖陵:咸阳市乾县东北4.5公里的南陵村。
3.肃宗李亨建陵:咸阳市礼泉县北12公里的石马岭。
4.太宗李世民昭陵:咸阳市礼泉县东北2.5公里的九嵕山主峰上。
5.宣宗李忱贞陵:咸阳市泾阳县西北30公里黄村北的仲山之上。
6.德宗李适崇陵:咸阳市城北45公里泾阳县蒋路乡的嵯峨山。
7.敬宗李湛庄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十五公里陵前乡柴家窑村东米
8.武宗李炎端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17公里徐木塬桃沟村北。
9.高祖李渊献陵:咸阳市三原县东北徐木乡永合村西。
10.懿宗李漼简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三十公里长青乡紫金山(又名虎头山)。
11.代宗李豫元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庄里乡檀山。
12.文宗李昂章陵:渭南市富平县西北15公里的天乳山(俗称教杆岭)。
13.中宗李显定陵:渭南市富平县北十二公里的宫里镇三凤村北的凤凰山。
14.顺宗李诵丰陵:渭南市富平县东北20公里的虎头山上。
15.睿宗李旦桥陵:渭南市蒲城县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
16.宪宗李纯景陵:渭南市蒲城县东北15公里的三合乡金炽山。
17.穆宗李恒光陵:渭南市蒲城县城北十五公里的尧山西岭。
18.玄宗李隆基泰陵:渭南市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
为何从未发现元朝历代君王的陵墓?他们是如何做到保密的?
因为元朝皇帝的墓都很隐秘,才没有人发现。他们在草原挖坑,然后填平种上草,来年就看不出了。
因为元朝君王并不像我汉族的君王一样要建造巨大的陵墓,他们采用的是秘密埋葬的方式,并没有墓碑等标志性东西,并且不准有任何记录,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元朝君王的陵墓。
因为元朝的历代君王并不像我们汉族的君王,一样要建造非常巨大的陵墓,他们采用的是秘密埋葬的方式,没有墓碑等标志性东西,并且不允许有任何关于元朝君王陵墓记录,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元朝君王的陵墓。
古代皇帝的陵墓为什么在地下?
因为古代有极高的地下工程建造技术,而地面建筑建设相对差一些,而且中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所以建造一个地上陵墓没有条件,古人就想到了地下,这是现代中国土木工程很欠缺的一个地方,地面上挤成那个样子,底下却空空如也。
你应该知道沧海桑田这个词吧,正如你的老师所说,因为地壳运动,沧海会变成桑田,但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而是经过几百年几千年的地壳运动,所以沉下去完全有可能。而且当一个陵寝建成,工人要全部殉葬,在外人看来根本不知道那里修建的是什么。
再者,你看皇帝把陵寝建在地下都有盗墓的,建在地上岂不是被盗光了。
另外,这也与我们古代的传统文化有关。你可以看一下儒家思想。
你们老师耍你呢。
墓葬当然要入土为安。以前的时候讲究建封土堆,就是在外面垒个壳。还有的喜欢葬在山洞里。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曾发现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陕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阳附近,尚未发现确切地点,陵制不详。战国时期陵墓开始形成巨大坟丘,设有固定陵区。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县,规模巨大,封土很高,围绕陵丘设内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据记载,地下寝宫装饰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汉代帝王陵墓多于陵侧建城邑,称为陵邑。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由于帝王谒陵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同时陵外设置斋戒、驻跸用的下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北宋除徽、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七代帝陵都集中在河南省巩义市,规模小于唐陵。南宋建都临安,仍拟还都汴梁,故帝王灵柩暂厝绍兴,称攒宫。元代帝王死后,葬于漠北起辇谷,按蒙古族习俗,平地埋葬,不设陵丘及地面建筑,因此至今陵址难寻。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太祖孝陵(见明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地面按轴线布置宝顶、方城、明楼、石五供、棂星门、祾恩殿、祾恩门等一组建筑,在整个陵区前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空间布局和艺术构思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布局可概括为3种形式: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封土为覆斗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神道前再建阙楼。借神道上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文献记载,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陵东已发掘出兵马俑坑3处,坑中兵马俑密布,完全是一队万马奔腾的军阵缩影。唐代陵园布局仿长安城,四面出门,门外立双阙。神路两侧布石人、石兽、石柱、番酋像等。
用材和结构陵墓墓室使用木、砖、石3种材料。因时代不同结构形式有变化。大型木椁墓室是殷代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墓室的特点。早期为井傒式结构,即用大木纵横交搭构成。到西汉时又出现用大木枋密排构成的“黄肠题凑”形式,形成木构墓室的高潮,汉代一些王墓即属此制。砖筑墓室是墓室结构的重要形式,反映出早期砖结构技术的发展水平。砖筑墓室分为空心砖砌筑和型砖砌筑两类。空心砖墓室始于战国末期,型砖墓室约始于西汉中期,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应用渐广。墓室顶部结构有几种形式,方形墓室顶部为叠涩或拱券,长方形墓室顶部为筒拱等。例如南京南唐李昪钦陵墓室的前、中二室为砖砌墓室。石筑墓室多采用拱券结构,五代时期的前蜀王建墓的墓室是由多道半圆形拱券组成。宋陵墓室虽然是由石料构成,但顶部是由木梁承重,为木石混合结构。明清陵墓墓室全部用高级石料砌筑的拱券,与无梁殿相似。数室相互贯通,形成一组华丽的地下宫殿。
根据当时的科学技术,是没有能力把皇帝坟墓修在水底或者宇宙中的,修葺在地面又更会遭到后代的人的洗劫,所以只能安分的埋在地下!
免责声明:图片跟文字都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