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中道上,泾阳县人说:“泾阳有个崇文塔,把天戳的哗啦啦。”长安县人说:“长安有个钟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而礼泉县人说:“礼泉有个顶天寺,把天磨的咯吱吱。”
顶天寺以前在我们老家,只要抬头北望,总能看见北边朝阳山顶上一个指甲盖大小的建筑物,那就是顶天寺。关于顶天寺的历史,传说是东汉前期,礼泉的地方官吏和人民为纪念佛教东传盛世,在朝阳山上修建寺庙------清梵寺,前屏九嵕山,后环泾河。
顶天寺唐王朝以老子后裔自居,所以尊道教为国教,大力倡导道教文化。佛教的清梵寺也就是从这时起,变成了道教的天齐宫。天齐天齐,渊水居临,近水有天齐泉,五泉并出,如天之腹脉。
山上经常云雾萦绕,仰望山寺,高耸入云,加之教徒云集,虔诚诵经,真乃“清梵含叱,一唱三叹,密之抑扬,连环不辍。”朝阳山上的清梵寺,成了礼泉一景---------清梵摩云。
顶天寺传说顶天寺建成后,山下平原的人想登寺求拜,只能由一天门、二天门处上山。其余地方,山势陡峭,无路可走。太上老君看到后,不忍人们的辛苦,一日化作一老翁,拉着一头牛,扛着犁来到寺东边险要的东尖山上,在山腰犁出一条便道,直到今天东尖山上也只有这一条便道可行。唐太宗李世民葬于九嵕山,便是昭陵。唐时的王公官员拜谒昭陵走的也是这条路,山上的顶天寺,也就是当时的天齐宫,也是拜谒人员的休息之地。
顶天寺风光当地有句民谣:“庄河的石榴,山底的杏,寺沟的韭菜进过贡。”
寺沟就是顶天寺北边的山沟,山沟里漫山遍野的野生韭菜。相传在修清梵寺时,由于山区粮食好解决,蔬菜却难得,有一天,来了一个老翁,手拄拐杖,在顶天寺周围看了看,在其随身的口袋中摸了一把种子,向寺北边的山沟中一撒,口中说道,“这有何难,自己去吧。”于是便有了十里飘香的韭菜沟。唐太宗李世民听到这个传说后,也想尝尝这韭菜美味,当地百姓就把寺沟的韭菜进贡到皇宫,从此寺沟的韭菜就得名“御韭菜”。
朝阳山以东十多公里处有座嵯峨山,嵯峨山上的二台处,有座振锡寺,振锡寺里有座悟空塔,悟空塔就是唐朝悟空禅师的灵骨塔。而这位悟空法师,据说就是明人吴承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而当时朝阳山上的顶天寺又称天齐宫,天齐宫西边的山下又有烟霞洞。明朝人吴承恩当年是不是游历过关中,从而写下了《西游记》?这只是一段臆测,没有任何依据,不必当真。
嵯峨山振锡寺悟空塔在顶天寺以西五公里处,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烟霞洞,远在西汉成帝时,有一位名震京师的高士郑子真,慕名隐居,弃官从田,离开繁闹京城,来到绿树成荫、云雾缭绕的九嵕山下。郑子真在领略了九嵕山的风光后,就在九嵕山南面,凿洞为室,隐居耕读。早晨,旭日东升,朝霞满天,透过树林,霞光入室。因此,郑子真把自己居住的窑洞称“烟霞洞”。
隋朝有人曾用烟霞洞前的泉水酿出纯正爽口的上等米酒,称作“醴酒”。烟霞洞的泉水称为“醴泉”,这也是当地县名的由来。
明代一位诗人来昭陵游玩,在郑子真的洞室题诗一首:“柴门流水曲曲斜,青山有洞锁烟霞,野人不知当年事,笑到有洞锁烟霞,野人不知当年事,笑到村无姓郑家。”
清末民国时期,关中大儒刘古愚隐居讲学于烟霞洞,从这里走出的学生有:梁海峰、王含初、魏之杰、张振基、张鼎荣、李正轨、谭焕章、张念祖、于右任、景志伊、张本善、张季鸾等。
被拆毁的顶天寺如今,泾阳的崇文塔还在,长安的钟鼓楼仍然耸立,寺沟的韭菜还是十里飘香,烟霞洞的泉水依然常流,九嵕山还是那么巍峨挺拔。朝阳山的顶天寺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山下水泥厂的矿石输送带。经济发展,是为了人民更好的生活。难道为了发展经济,一切都要让路吗?上世纪九十年代,西安为了发展,把古城内的民居古建几乎拆尽;北京为了发展,大规模拆除二环内的胡同四合院,上海为了发展,弄堂洋房也在逐渐凋零。全国各地都在大拆大建,一切都是为了经济的发展。
消失的顶天寺文化的凋零,是不可恢复的。今日拆毁,明日复建,那也是假的。拆掉的不是一个建筑,而是一种文化;毁掉的不是一个遗存,而是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