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未解之谜兰亭序的下落之谜

北京白癜风治疗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书圣神作,天下第一

在华夏书法的璀璨星空中,《兰亭序》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被誉为“千古第一行书”。它是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创作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年)三月初三的兰亭雅集。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一众文人墨客齐聚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修禊之事。众人列坐于清流激湍之畔,将盛酒的觞置于水中,任其顺流而下,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否则便罚酒三杯。此次雅集,众人共赋得37首诗,王羲之趁着酒兴,挥毫泼墨,为诗集作序,于是,这篇传颂千古的《兰亭序》便诞生了。

《兰亭序》全文共28行,字,其笔法精妙绝伦,刚柔相济,线条犹如灵动的舞者,变化多端又流畅自然。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无尽的韵味,或轻盈飘逸,或沉稳厚重,尽显王羲之深厚的书法功底。在用笔上,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多种笔法交替运用,使得笔画富有立体感和节奏感。结构上,字的大小、疏密、开合、欹正等对比鲜明又和谐统一,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感。章法布局更是浑然天成,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顾盼呼应,气韵连贯,仿佛一气呵成,给人以行云流水般的畅快之感。

更为人称道的是,《兰亭序》中二十多个“之”字,形态各异,无一雷同。有的“之”字,笔画舒展,如飞鸟展翅,轻盈灵动;有的则笔画紧凑,似高山坠石,沉稳有力。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展现出各自独特的姿态和神韵,却又都与整篇文章的风格完美融合,堪称书法史上的神来之笔。这种对同一个字的精妙处理,不仅体现了王羲之卓越的创造力和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让后世的书法家们望尘莫及,成为他们不断学习和研究的典范。

从文学角度来看,《兰亭序》同样是一篇佳作。文章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兰亭周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优美景色,以及众人流觞曲水、饮酒赋诗的欢乐场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作者由眼前的美景和盛会,联想到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永恒,抒发了“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的深刻感悟,表达了对人生的珍视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其文辞优美,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书法之美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一传世经典。

《兰亭序》自诞生以来,便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和喜爱,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代表了王羲之个人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也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行书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后世无数书法家以《兰亭序》为范本,临摹学习,试图领悟其中的精髓,但却始终难以超越。它就像一座神秘的艺术殿堂,吸引着人们不断探索和追寻,其独特的魅力历经千年而不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件绝世珍宝,其真迹却下落不明,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谜团,引发了后人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帝王痴迷,终入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这位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雄主,不仅在政治、军事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对书法艺术也有着极高的鉴赏力和浓厚的兴趣。他尤其痴迷于王羲之的书法,视其为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为了收集王羲之的真迹,李世民不惜动用帝王的权势,在全国范围内广发征集令,但凡有献上王羲之书法者,皆给予重赏。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宫中收藏的王羲之真迹多达三千六百多件,这些珍贵的墨宝摆满了一间又一间的宫殿。然而,在李世民心中,始终有一个遗憾,那就是未能得到王羲之的绝世之作《兰亭序》。

后来,李世民听闻《兰亭序》的真迹在会稽永欣寺的辩才和尚手中。辩才和尚是王羲之第七代孙智永的弟子,他对书法同样有着极高的造诣,视《兰亭序》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宝物。为了妥善保管《兰亭序》,辩才和尚在自己的寝室房梁上精心凿了一个暗槽,将《兰亭序》藏于其中,只有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他才会小心翼翼地取出,独自欣赏,沉浸在那绝世的书法之美中。

李世民得知这一消息后,欣喜若狂,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得到《兰亭序》,于是多次派人前往永欣寺,向辩才和尚索要。然而,辩才和尚深知《兰亭序》的价值和意义,他早已立下誓言,要守护好这件宝物,无论来人如何威逼利诱,他都坚决不肯交出,始终坚称《兰亭序》在战乱中已经失传,自己也不知其下落。

李世民求宝心切,却又无计可施。这时,大臣房玄龄向他推荐了监察御史萧翼,称萧翼足智多谋,或许能想出办法得到《兰亭序》。李世民听后,觉得此人或许是个突破口,便立即召见萧翼,与他商议计策。萧翼果然不负所望,他献上一计,建议自己乔装打扮成一介书生,前往永欣寺,接近辩才和尚,寻找机会骗取《兰亭序》。李世民对这个计划十分满意,当即批准,并为萧翼准备了几幅王羲之的其他真迹,作为接近辩才和尚的诱饵。

萧翼领命后,精心乔装打扮,换上一身朴素的书生装束,带着那几幅王羲之的真迹,乘船来到了永欣寺。他装作一副游山玩水、附庸风雅的样子,在寺中四处闲逛,引起了辩才和尚的注意。辩才和尚见他举止文雅,谈吐不凡,又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便主动与他攀谈起来。两人越聊越投机,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此后,萧翼经常出入辩才和尚的房间,与他一起探讨书法,分享彼此对书法的见解和感悟。

一日,萧翼与辩才和尚在房中闲聊时,故意拿出自己带来的王羲之真迹,向辩才和尚炫耀。辩才和尚看后,微微一笑,说这些虽然是真迹,但并非王羲之的上乘之作。萧翼见时机已到,便故意装作不信,挑衅地说:“大师既然如此说,想必手中定有王羲之的极品真迹,不妨拿出来让在下开开眼界。”辩才和尚一时被激,加之对萧翼已毫无防备,便得意地说:“我确实有一件王羲之的绝世珍宝,你肯定没见过。”说罢,他搬来梯子,爬上房梁,打开暗槽,小心翼翼地取出了《兰亭序》。

萧翼看到《兰亭序》的那一刻,心中暗自欣喜,但他表面上却装作镇定自若,仔细地观赏起来。他一边看,一边对《兰亭序》的精妙之处赞不绝口,实则在暗暗记住藏帖的位置。几天后,趁辩才和尚外出之际,萧翼再次来到他的房间,骗过了看守的小和尚,成功偷走了《兰亭序》。他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将《兰亭序》献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如获至宝,欣喜若狂。他将《兰亭序》放在自己的床头,日夜观赏,爱不释手。他不仅自己沉醉于《兰亭序》的书法之美,还命令当时的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临摹《兰亭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它的魅力。这些临摹作品虽然无法完全复制《兰亭序》的神韵,但也成为了后世研究王羲之书法的重要资料。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生命垂危。他躺在病榻上,手中紧紧握着《兰亭序》,眼中满是不舍和眷恋。在临终之际,他留下遗诏,要求将《兰亭序》作为陪葬品,枕在自己的脑袋下边,随他一同葬入昭陵。他希望在死后的世界里,也能与这件心爱的宝物相伴。

昭陵,这座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九嵕山主峰上的帝王陵墓,是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墓。它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整个陵园周长六十千米,占地面积达二百平方千米,陪葬墓多达一百八十余座,宛如一座宏伟的地下宫殿。昭陵的营建历时多年,从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首葬开始,便开启了大规模的营建工程,直至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下葬,工程才基本结束。

昭陵的建筑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唐代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陵墓的主体建筑位于九嵕山的主峰之上,周围环绕着众多的陪葬墓,形成了一种众星捧月的格局。墓道幽深曲折,长达七十五丈,设有五重石门,每一道石门都坚固无比,仿佛在守护着墓中的秘密。地宫内的建筑更是宏丽壮观,宛如人间宫殿,各种奇珍异宝、金银器具摆满了墓室的各个角落。李世民的棺椁放置在墓室的正中央,周围摆放着他生前喜爱的各种物品,而《兰亭序》就被放置在一个精美的铁匣中,枕在他的头下,陪伴着他长眠于地下。

温韬盗陵,珍宝现世

时光流转,转眼间,辉煌的大唐盛世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中国大地陷入了五代十国的动荡纷争之中。在这个战火纷飞、群雄割据的时代,有一个臭名昭著的人物,他的名字叫温韬。温韬,本是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的一个无赖之徒,从小就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心中却充满了对财富和权力的无尽渴望。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凭借着自己的狡黠和凶狠,逐渐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名手握重兵的节度使。

当时,关中地区的唐朝皇陵,宛如一座座神秘的宝藏,吸引着无数贪婪的目光。温韬也不例外,他对这些皇陵中的珍宝垂涎欲滴。在担任静胜军节度使期间,他手握大权,无人能制,心中的贪欲终于战胜了一切。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决定——盗掘唐陵。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温韬带领着他的手下,对关中地区的唐陵展开了疯狂的盗掘。他们如同恶狼一般,肆无忌惮地挖掘着这些沉睡千年的陵墓,将里面的珍宝洗劫一空。在他盗掘的十七座唐陵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座。

昭陵,这座宏伟壮丽的帝王陵墓,依山而建,气势磅礴。它不仅是李世民的安息之所,更是一座蕴含着无数珍贵文物和历史记忆的宝库。温韬深知昭陵中必定藏有无数珍宝,因此对它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872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