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若繁星的昭陵陪葬群之十大治世能臣俇攘

唐太宗,文治武功昌盛,一生扶乱世于危局,救万民于水火。论军功,其西平薛举父子,奠定了李唐王朝关中霸权;北败刘武周,奠定了霸业根基;东出平定天下,围洛阳王世充,虎牢关之战以少胜多大破并生擒窦建德,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之后平定天下,又打垮突厥。昭陵六骏论文治,唐太宗任贤纳谏,重用治世能臣,帝王胸襟,重用谏臣。轻徭薄赋,与民休养,重视农业,劝课农桑,推行法治。贞观之治,天下在隋末大乱中得以恢复生机,人口高速增长,社会稳定,百姓安康。往事越千年,九嵕山昭陵至今辉煌依旧,彰显着这位千古一帝的丰功伟绩。昭陵六郡,印证着这位君王不可一世的军功。而昭陵涵盖了整个大唐最多的陪葬墓群,这些璀璨一时的大人物们陪伴着这位千古一帝长眠于渭北平原。而陪葬墓群中又有哪些是名垂青史的人物呢?昭陵陪葬墓群话说,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绩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太宗一世,任用了众多超级人才,而相比部分顶级武将没有陪葬昭陵,太宗时期的文臣,则大都名列陪葬群中。今天,我们就分析一下,唐太宗昭陵陪葬墓群中的十大文臣。房玄龄1、房玄龄唐太宗帐下第一谋士,玄武门之变的重要谋划者。贞观年间,主要负责政务梳理和吏治法治。对于贞观之治和大唐之后的发展之路都有着重要贡献,所以房玄龄当为唐代良相典范。提早年在秦王府,参谋划策,典管书记。后来随李世民征讨天下,房玄龄运筹帷幄,谋略无双,为李世民提供了诸多破敌良策。更重要的是,房玄龄帮助李世民招揽了众多人才,张亮、薛收乃至杜如晦都是房玄龄引荐给李世民的。李世民登基之后,房玄龄主管吏治,吏治乃是治理天下的根本,精减官吏,高办事效率,节省国家开支。同时,改良国家政令推行方式,加快了国家机器运作。简化律令,施恩于民,对于贞观之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功劳。由此可以肯定,房玄龄当居贞观文臣功绩之首。长孙无忌2、长孙无忌凌烟阁第一功臣,实至名归。长孙无忌对李世民的贡献极为显著,从太原起兵,征战谋划,再到策划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居功至伟,乃是天策府的核心人物。再到贞观时期,常年位居百官之首,征讨罗艺,平定叛乱。后期又在征高句丽之战中立下过大功。在文治上,长孙无忌最大的功绩就是主持制定了历史上著名的《唐律疏议》,此法继承了南北朝和隋朝的法律基础,以《北齐律》为重要参考,创造性的于律条之后附上注疏,使得“疏在律后,律以疏存“,是中国法制史上的立法典范。法律思想融入儒家思想,现存百姓,安人宁国,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长孙无忌也是贞观之治的主要策动和谋划者。魏征墓3、魏征魏征与唐太宗的故事可谓是耳熟能详,作为陪葬墓群中距离唐太宗寿宫最近,且地势最高的魏征,其所享受的荣耀和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也许他没有长孙无忌和房玄龄之类的朝廷大员那般功勋卓著,但是作为一位谏臣,或者说是诤臣,他所需要的是匡正皇帝,明理天下,以为万民之标榜。魏征作为清流,其从政基本上不是以实事为主,起到了监察百官和皇帝的作用,也就是后来所称的言官。其除了给予朝廷重要谏言之外,主要工作就是修史,修撰了隋书,还有南北朝后期的历史。魏徵墓在陕西礼泉县九嵕山唐昭陵西南约3公里处的凤凰山巅,李世民亲自题写碑文,当然,魏徵享此恩于,也有唐太宗为求博得从谏美名的缘故。杜如晦4、杜如晦房谋杜断,杜如晦长期与房玄龄并列,乃是贞观时期掌管朝政最重要的二人组。早年,在平定薛仁杲、王世充、窦建德等势力中,杜如晦临危果决,能定下奇谋,无往而不胜。玄武门之变,更是重要策动者,贞观年间,杜如晦官居右宰相,为唐选拔人才,制定法度等。杜如晦本是和房玄龄齐名的良相,在贞观初年,制定了诸多发展路线,确定了朝廷法度,打好了国家发展的基础,但是,杜如晦排名第四,主要还是因为去世时间过早,杜如晦于贞观四年便病逝,李世民对杜如晦极其看重,在凌烟阁功臣中,杜如晦高居第三,高于房玄龄、魏征等人。5、薛收薛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受房玄龄引荐而被委以重任,任职秦王府主簿。薛收很具韬略,在帮助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时,运筹帷幄。洛阳久攻不下,窦建德千里援助王世充的危急时刻,在面对两大势力夹击之时,所有人都劝李世民听从李渊的诏书,暂且退军。薛收独排众议,建议李世民一鼓作气,消灭王、窦两军,否则天下一统,则不知何时。最终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大获成功。薛收极具才华,且颇通政务,知道轻重缓急,乃是王佐之才,可惜,其在武德七年便病逝,未能参与谋划玄武门和贞观之治,乃是一大遗憾。凌烟阁二十四功臣6、高士廉高士廉乃是北齐宗室之后,出身高贵,更是长孙无忌和长孙皇后的舅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高居第六。早年隐居终南山,通晓文史典籍。后来被贬岭南,在萧铣被灭之后,高士廉归降唐朝,因为长孙家的缘故,深得李世民的恩宠。成为了天策府重要一员,再之后,谋划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登基称帝。后来治理蜀地,移风易俗,挖掘新渠,造福百姓,推行儒家教育,讲学士子,蜀中学风渐浓,成为唐代一方重要的文学宝地。后入朝任吏部尚书,在门阀和士子之间任用官吏,做到了政治生态的平衡,为贞观初期政局稳定立下了大功。而且高士廉品行极好,可谓是德才兼备。7、虞世南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不仅才华无双,书法高绝,在政坛的贡献亦是不遑多让。其早年依附窦建德,在李世民灭夏之后,虞世南加入了秦王府,任职参军,乃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任职秘书监,掌管藏书和机要。虞世南也是贞观朝一介清流,乃是谏官,多次谏言李世民从俭轻奢,主张薄葬,认为薄葬,才是帝国长久之计。思想上,推崇儒家思想,强调学习经史,对初唐的思想和政治生态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虞世南书法8、萧瑀萧瑀,出身南朝南梁皇室后裔,唐朝建立后,被高祖李渊拜内史令,总掌政务。后参与军事定谋,不过萧瑀此人虽然自身刚正,个性正直,但是却气量狭窄,不能容人。在房玄龄和杜如晦官居宰相,分了萧瑀部分权力之后,其竟然诬告房玄龄。在贞观朝,萧瑀六次拜相,六次被罢相,优缺点都明显的他,处事严厉刻板,刚直不阿,不贪财好利,上朝言事言词简括直率,屡次逆忤圣意。再加上其气量狭窄,很难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多次在朝廷之上闹出事故,虽然有能力,但是也有瑕疵。9、王珪同样是高人之后,南朝名人平定侯景之乱的王僧辩的孙子,被尊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早年供职隋朝,但是因为杨谅叛变的牵连,所以隐居终南山,蛰伏待机。归顺唐朝之后,又供职太子府,成为李建成帐下重要人物。李建成玄武门惨败之后,王珪与魏征一道,被李世民重用。王珪履正不回,忠谠无比,君臣时命,胥会于兹。在贞观初年,乃是一员重臣。温彦博碑10、温彦博温彦博,早年随罗艺归降唐朝,劝诫唐高祖不要轻言放弃高句丽这片土地,后来与突厥作战失败后被俘虏,刚正不阿,被流放到了阴山,唐太宗与突厥可汗渭水之盟后,温彦博才得以回归大唐。贞观年间,被委重任,在处理东突厥归附的事件上,温彦博力主不要将突厥人内迁,避免造成如晋朝时期的五胡之乱一般,将突厥安置在朔方,保全其部落、风俗,被唐太宗采纳。温彦博极具相才,在太宗时期的几大重臣中,正如前言所说,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与房、杜、魏、王并列,足以彰显其功绩和才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62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