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名字由来
据《章丘县志》载:“隋开皇十六年()改高唐为章丘,取县北山章丘为名。”旧章丘城北1公里处有山名章丘,县因山得名。此为“章丘”作为县名之始,距今已有年的历史。
章丘今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
黄河图
黄河流经章丘西北角边界。
朱家峪
朱家峪村经余年沧桑,仍较完整的保存着古桥、古道、古祠、古庙、古宅、古校、古泉、古哨等建筑,上下盘道,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即有被誉为“现代立交桥原型”的康熙双桥,又有年前的古道。(闯关东在这里取景拍摄)
还有互应式道观文昌阁与魁星楼、关帝小庙、朱氏家祠、坛桥七折等人文自然景观余处,古朴文雅,弥足珍贵;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山村的活百科全书”、“齐鲁第一古村,江北聚落标本”。
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朱氏于明洪武四年()入村,因朱系国姓,又将富山峪改名朱家峪。据省内外专家考证,古村土台子出土陶器残片和斑鹿角化石,夏商时期有庐于此,距今年以上。
百脉泉
百脉泉为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与趵突泉齐名并列,曾巩云:“岱阴诸泉,皆伏地而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百脉寒泉珍珠滚”,居章丘八景之首,是中国北方独具特色的泉景公园。
脉泉位于山东省章丘市区明水百脉泉公园明水湖西岸龙泉寺院内,在世界泉水之都——济南市的七十二名泉中名列第二,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就诞生在这里。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卷八》称:“百脉水出土谷(鼓)县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唐代《元和郡县图志·卷十》称:“百脉水出县东北平地,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合流,故名之”。金代《名泉碑》将趵突泉、百脉泉单独并列。元代《齐乘》称:“盖历下众泉,皆岱阴伏流所发,西则趵突为魁,东则百脉为冠。”
城子崖
城子崖位于中国山东黄河下游右岸,章丘市龙山镇东,武原河东岸。中国“龙山文化”的最早发现地,有围墙的定居地。定居时间大约是公元前-前年。
年和年,中央研究院对此遗址进行发掘,发现有板筑城垣,因此名之“城子崖”。遗址南北长米,东西宽米。文化层4~6米,分上下二层。上层出土的有豆、鬲等灰陶器物和铜质兵器等,属商周战国文化。
下层出土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器、骨器、蚌器和陶器。陶器以泥质夹砂黑陶为主,有鼎、鬲、豆、瓮、盆、杯等,特别是黑陶,质地坚硬,薄如蛋壳,造型精美,可谓该文化的代表。因地处龙山镇,并完全不同于以彩陶、红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便定名为‘龙山文化”。
七星台
七星台又名四角城,地处济南、莱芜、泰安三城交界处,总面积20平方公里,处于济南、莱芜、泰安三城交界处。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各郡县之间立碑为界,因此地处于章丘、历城、莱芜、泰安四县市交界处,故而得名“四界首”。为纪念这一独特地理位置,在原处设立了四界台,对齐鲁两国和四个地域进行划分,立足此处,可谓“一脚踏四地,一步跨两国”。现存国务院立碑一处。
锦屏山
锦屏山,位于章丘市文祖镇与垛庄镇交界处,距章丘市区约12公里,海拨近米。山上松柏如海,苍翠如锦绣,横亘如画屏,“锦屏”一名即由此而得。锦屏山山顶平整,所以又名平顶山。锦屏山风景区,主峰海拔高度.5米,是东岳泰山的一支,素有“小泰山”之称。景点划分为朝阳观景区、天庭景区、民俗文化区、锦屏广场、北天域度假区五大区。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清雍正年间,山头店村秀才韩阳成,20岁出家,来锦屏山修行,修建碧霞祠、老君堂,从此,香火渐旺,声名远播。
锦屏山上有唐朝种植的古柏29棵,有年树龄的银杏树,有龙女泉、朝阳洞泉二处,有朝阳洞、莲花洞等天然溶洞,有三蹬崖、鸡冠峰、马脖岭、迎仙巨石等自然景观。
莲华山圣水禅寺
章丘莲华山圣水禅寺风景区位于章丘市垛庄镇,与泰山北麓诸峰相连,三面环山,东邻秀美的海山湖,景区内松柏参天,树木蓊郁,自然风光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既有深山古寺的幽奥之气,又有横亘云天的昂扬之势。景区内清泉潺潺、古寺幽深,是一处不可多得的宗教旅游胜地。
《章丘县志·山水考》云“莲华山在县治之南八十里,陟山四望,如十万芙蓉直掠天际”主峰磨二起海拔米,面积1平方公里,因山体像上下两起磨而得名。此峰又名灵鹫顶,盖因深山藏古寺,佛法大昌,誉满齐鲁而得名。
《县志·楚峪》载“楚峪在莲华山南峪,有李开先《浩贤禅师碑铭》云”圣泉寺,按济出为楚,圣泉即楚水也"乡人以峪为名又叫楚峪寺。相传寺院始建于隋末唐初,先为胜水庵,住比丘尼,明代僧人住持,曾改名圣泉寺,清代僧道轮番进住,香火不断。
寺院自古为齐鲁名胜幽奥之域,地灵人杰,高僧大德在此隐栖卜居,文人墨客前来吟咏浏览,留下许多人文古迹,传闻佚事。
兴国寺
兴国寺位于济南章丘区埠村街道叶亭山村东。始建年代不详,据明正德十四年(年)碑记,“其寺创建至今有数百年”。原有正门(天王殿)、东西旁门、东旁门内侧照壁、东配殿(关王殿)、西配殿(灶王殿)及大殿等7座建筑,占地平方米。
大雄殿起于基台之上,台四角各有石雕卧狮1只,形态生动。殿内5间,进深4间,大木举架,单檐歇山,斗拱施五踩重昂,顶覆黑瓦。
殿内前后石柱有阴刻题记:一曰“济南府章丘县礼泉乡嘉庆十六年岁次辛未三月吉旦立柱”,一曰“济南府章丘县礼泉乡神泉里张玮……”等字。殿正中有石雕释迦牟尼佛1尊,结跏趺坐,面部丰腴,头饰螺髻,作说法印,为唐代造像。东西配房各3间,单檐硬山,顶施黑瓦,系清代重建。
白云湖
白云湖,又名刘郎中坡,犹如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章丘市明水西北19公里处,北临黄河,西南距济南35公里,距遥墙国际机场仅10公里。
白云湖历史悠久,约形成于汉代,《浚渠私说》称:“溪谷缕注,众水潴而为湖,白云英英出其中,湖因以名”。白云湖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旅游胜地,“白云棹罢归来晚”为章丘八大景之一。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元代文学家张养浩、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等众多文人墨客都在此留下了千古名句。
非遗文化—章丘芯子
芯子又称飘色,抬阁。是集服饰、色彩、化妆、装饰、表演和金属工艺等技艺于一身,具有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和工艺美的特点,是民间艺术百花园的一朵奇葩。
章丘芯子起源于明朝,是受颤轿的启迪,起初人们为了驱逐邪魔祈求吉祥,将男女儿童扮成神话中的天神形象,在扎制的平台上或方桌上舞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章丘芯子《三小赶脚》和《三打白骨精》既保留了民间传统艺术精髓,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又糅合了杂技、化妆、服饰等技艺,造型新颖,表演俏皮,出色演绎了民间传统艺术。
民俗文化—铁匠习俗
章丘是“铁匠之乡”,历史悠久。章丘有“五多”,“铁匠多”史书早有记载。在清朝《章丘乡土志》下卷“实业”章节就有详细的记载:“铁工在城乡者十之一二,在外府以及各省者甚多。每年春出冬归,习以为常,无乡镇无之。”又据民国四年(年)出版的《山东通志》第四十一卷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可见章丘很早就有采矿冶铁工业。
早在汉武帝时,有鉴于铁的重要地位,下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在全国设铁官48处,山东占了1/4,即12处。在章丘境内有东平陵(今龙山街道办事处),与章丘县接壤的有历城、嬴(今莱芜市西北)、千乘(今高青县)、奉高(今泰安)4处。
从以上布局中不难看出,东平陵不但是郡驻地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国家一级行政区——郡的冶铁中心。当时的章丘铁匠在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地方特产—龙山黑陶
龙山黑陶“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手拉坯蛋壳陶杯最薄处0.05厘米,超过有历史记载的0.2厘米,最高达27厘米,超过蛋売陶杯最高记录25厘米。这是全国唯一用历史工艺制作的蛋壳陶,因为技术难度高,成品率很低。蛋売陶杯造型典雅,通体流畅匀称,给人们无限美的享受。
后序
章丘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是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婉约派代表李清照的故里。龙山文化因这里而命名,这里被誉为“黑陶之乡”,“铁匠之乡”。
大美山东、大美济南、大美章丘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