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李治,在一代贤君李世民(其父)的贞观之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其妻)的铁血手腕之间实在是不够引人注意。
而他和父亲的才人——武则天之间的那段绯闻轶事,却因为武则天的缘故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因此,大众对他的印象可能会认为他比较离经叛道,不顾礼法。
除了与父亲的妃子暗通款曲,不顾大臣反对废掉王皇后立武氏为后,最终武氏自立为帝,建国武周外,他还做了一件在外人看来罔顾礼制的事情。
那就是把亲妹妹新城公主,以皇后礼葬于太宗皇帝的陵墓——昭陵。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经考古队考古发现,原来高宗皇帝李治的亲妹妹新城公主的墓,并非如传闻所说的是一座“皇后陵”。
直到千年之后,这段隐秘多年的皇室“丑闻”才又被揭开了面纱,让世人得知这背后的种种故事。
新城公主葬于何处,为何以皇后之礼下葬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的九嵕山,因其地理位置之优越,成为唐王李世民“阴宅”的首选。
唐太宗在妻子长孙皇后死后便相中了这块宝地,欲以此作为帝后合葬墓,以踞福地而荫泽子孙家业,是为昭陵。
经现代考古发掘,昭陵陪葬墓数量高达一百九十余座,其中诸王、嫔妃、公主、功臣名将有不少死后就陪葬于此。
陪葬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现墓主人与昭陵主人唐太宗的亲疏远近,其一是墓葬的地理位置;其二是墓葬的整体规格。
从墓葬地理位置上看,分为山上的近陵部分和山下的平原部分。
近陵部分的陪葬墓主人一般都是太宗皇帝的妃子和嫡出公主等,新城公主、城阳公主、长乐公主都埋葬于此。
而少数功名显赫的大臣也能陪葬在近陵区,其中,历史上有名的谏臣魏征就埋葬于此。
新城公主之墓不仅能从地理位置上显示出她的尊贵地位,还能从其与众公主不同的墓葬中可见一斑。
从《新城公主墓志铭》中可以发现,李治是超越礼法以皇后之礼下葬的新城公主,即“其葬事宜依后礼”。
在考古队还未打开新城公主墓之前,很多人都因为史书上的记载,误以为新城公主的葬礼和墓葬规格都是按着皇后规制来操办的。
直到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联合昭陵博物馆,对昭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考古发掘。
除了对主陵进行考古发掘外,还对周围的陪葬墓进行了发掘。
因为盗墓分子的猖獗,当时唐长乐长公主墓已被盗得面目全非。
为了保护文物古迹,考古队不得不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这次考古过程中,还意外发现了位于昭陵东南山梁上的新城公主之墓。
随着考古队对唐昭陵新城长公主墓的发掘工作的进行,才攻破了流传已久的传闻。
从墓葬规格表现方面来看,新城公主之墓属于覆斗型墓葬,仅次于魏征墓和贵妃韦氏墓,规格之高,可见其地位之显赫,也可见其陵墓规格仍是公主规制,而非“号墓为陵”的皇后规制。
至于为什么在李治的一众妹妹中,独新城公主有此殊荣,可以以皇后之礼陪葬于太宗皇帝昭陵旁?
这背后的故事,还得从新城公主墓里那些被抹去面部的侍女壁画说起。
无脸侍女图究竟是谁的心声
唐朝壁画艺术极其繁荣,地位显赫之人的陵墓里都不乏各式各类的壁画。
当考古队打开新城公主的墓穴,看到一众被毁去面部的侍女壁画时,可能最先怀疑的便是那起可恨的盗墓贼。
但是经研究后发现,原来这并非盗墓贼的手笔,而是对新城公主千恩万宠,不惜背上罔顾礼法的骂名、也要以皇后之礼安葬她的哥哥——李治的命令。
皇后之礼是古时女子去世后所能享受的最高规格的仪礼,比公主之礼更能显示死者的尊宠。
在新城公主出殡之日,高宗亲自主持祭礼不说,还下令让文武百官、皇亲国戚都服丧哭临。
在外地的官员就算不能亲临举丧的,也要服丧。
不仅如此,据记载,高宗还“废朝不举,有越常伦。赗往饰终,用超恒制。”
如此举国哀悼,可见高宗对这个妹妹的喜爱与痛惜之情。
都说“死人最大”,为什么高宗要下令毁去妹妹墓中形容完好的侍女壁画的脸呢?这不是对死者的不敬吗?
原来,是因为高宗一直对妹妹的去世难以释怀。
因为太过于爱惜,所以难以接受年仅三十岁妹妹乍然离世,于是他疯狂想要找出害死妹妹的凶手。
所谓“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城公主实因抑郁身亡,找不出直接害死她的凶手。
于是,高宗便将目光投向了新城公主身边那些照顾她起居住行的宫女内侍。
被悲伤冲昏头脑的高宗在神智不甚清醒的情况下,认为是宫女内侍们照顾不周以致新城公主病体俱下,终致香消玉殒。
于是他下令,将所有曾经陪侍公主左右的宫女内侍全部流放,并毁去公主墓中壁画上所有侍女的面部。
他认为,这些宫女内侍没有脸面去见九泉之下的新城公主。
其实,这背后隐藏的是他自己不肯宣之于口、公之于众的心声:他自己才是最没有脸面去见妹妹新城公主的人。
因为出身于帝王家,政治比情感更为重要。
就算宠爱新城公主如斯的高宗,也难逃利用亲人,以达成自己政治目的的命运。
因为高宗的错误决策害得妹妹与丈夫生离,终日抑郁寡欢,香消玉殒之时也不过才三十岁。
最是无情帝王家,万千宠爱虚空最
新城公主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最小的嫡亲女儿,自小便深受各方的宠爱。
长到八岁时,她的父亲唐太宗便打破《唐六典》中“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的限制,获封衡山郡公主。
如此独特的待遇,也注定了新城公主的一生都将不平凡。
自男尊女卑的制度兴起时,女人的作用便局限在相夫教子、处理家务这类琐碎的日常事务中,婚姻不得自由,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封建制度兴起后,作为皇室女眷,女妃们以生儿子来求得荣华富贵,公主们也大多难逃和亲的命运。
比如著名的文成公主进藏,便是公主和亲最典型的例子。
这也是唐太宗时期的事情,唐太宗舍不得自己的亲女儿远嫁吐蕃。
后来出于政治利益的考虑,只好册封一位宗室女为公主,将其远嫁吐蕃。
虽然不愿意将自己的亲女儿送去和亲,但出于朝内政党的纠葛,也要为公主们寻找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
而对于自己最为宠爱的新城公主,唐太宗更为重视,要亲自为小女儿挑选良人。
公元年,谏臣魏征病重,太宗亲往探视。
对于这位谏臣,太宗既爱其耿直又恨其过于耿直,但总体而言,太宗对魏征还是非常宠信的。
他曾将魏征誉为自己的镜子,并允许魏征死后陪葬昭陵。
魏征临终之际,唐太宗感动于魏征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适逢新城公主和太子李承乾随侍左右,一同前来探视。
于是,李世民便将新城公主许配与魏征的嫡长子魏叔玉。
御赐驸马,算是无上殊荣,奄奄一息的魏征已经无法起身谢恩了。
太宗指着新城公主(当时还是衡山公主)说:“魏公啊,睁眼看看你的儿媳吧!”
但可悲的是,魏征生前没能看清自己的儿媳妇,死后由于太子李承乾谋逆之事事发,横遭牵连。
太宗不仅手诏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还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自此魏家便日渐衰微了。
这次赐婚、悔婚不仅影响到了魏家,还对新城公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魏叔玉长新城公主九岁,或许,这起婚姻本就是太宗皇帝一时的头脑不清醒。
虽然万众期待和看好,但谁也没有想到魏公死后竟被牵连至如此地步,大抵应了那句话“爱之深,责之切”吧!
此后,太宗继续为新城公主挑选合适的人选,终于在贞观二十三年长孙皇后生日当天,为爱女敲定了婚配人选——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操之子长孙诠。
或许是预感自己时日无多,唐太宗便开始命人准备新城公主的婚礼。
由于过分宠爱,太宗想要给新城公主最好的婚礼,于是准备的周期便被拉长。
最终,太宗等不到爱女出嫁之日便与世长辞,婚礼也因葬礼搁置。
太宗去世后,高宗李治继位。
因为新城公主是自己最为年幼的胞妹,李治对她一直以来也是宠爱有加。
母亲长孙皇后去世之时,新城公主不过三岁。
太宗怜恤其幼弱无依,便将其交予兄长李治照料,兄妹二人朝夕相处,感情甚笃。
丧服既除,高宗因疼爱胞妹,便下令继续准备先前因为丧礼搁置的婚礼,并打算待到秋天新城公主守孝期满一年之后,就让她与长孙诠完婚。
但此举却招到了诸位大臣的反对,于志宁提出“心丧之内,方复成婚,非唯违于礼经,亦是人情不可。”
也就是说,如果高宗执意要新城公主在为父守丧不满三年之时就成婚,不仅于礼不合,还违背人情伦理。
这对宠爱她的太宗来说,是为大不孝。
因此,新城公主的婚事便不得不再次被搁置。
于是在永徽三年五月廿三日,也就是公主守孝期满三年整的前三天,唐高宗便将妹妹由衡山长公主改封为新城长公主,并增邑五千户,以此来庆贺妹妹的新婚之喜。
虽然这段婚姻屡经波折,但所幸婚后夫妻二人琴瑟和鸣,感情日益笃厚。
但天意弄人,在当时暗流涌动的朝堂上,一招不慎,便要招致满门灾祸。
魏叔玉如此,长孙诠也难以幸免。
显庆四年,因为当年废旧后立新后之事,一直对持反对态度的长孙无忌怀恨在心的武则天,便指使礼部尚书许敬宗诬告长孙无忌蓄意谋反。
唐高宗竟不与对质,便将舅父判罪,削去爵位与官职,将其流放黔州。
自古以来,外戚便备受皇帝的忌惮。
唐太宗早已预料到,自己的长孙无忌在自己百年之后难逃一劫。
于是他曾当着李治的面,跟褚遂良这个毫无决策权的外臣说,让他在长孙无忌遭难之时伸以援手。
这其实是太宗在借机告诫李治,不要对舅舅下手。
但是时移事易,天子的忌惮之心终究超越了亲缘血戚。
借着这个诬告的契机,高宗处理了自己的心头大患,却也就此毁坏了妹妹一生的幸福。
长孙一门皆受牵连,长孙诠被革职流放,最终被地方官残害于异乡。
新城公主在巨大的打击下,对兄长失望愤恨至极。
她不明白,为什么兄长竟不分青红皂白,便轻易断了长孙一门的生死,亲手斩断了她的幸福。
为宣泄自己的不满,新城公主放弃梳妆打扮,形容憔悴。
这让高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高宗自己。
许是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又或许更多是为了牵横制约,高宗皇帝再次为胞妹安排了一门婚事,是当时正平步青云的京兆韦氏的韦正矩。
因为公主难忘旧爱,不久便传出与新驸马关系失和的传闻。
龙朔三年二月,新城公主病逝于长安通轨坊南园。
公主逝后,高宗震怒,认为韦正矩失礼于公主导致公主香消玉殒,韦正矩百口莫辩,最终被高宗处死。
但或许高中心知,妹妹之死自己难辞其咎。
韦正矩也好,无辜的宫女内侍也好,都不过是自己减轻负罪感的工具。
于是后面,高宗又下令将韦正矩与公主合葬。
试想,若是他真的谋害公主高宗,又岂会容许他与公主合葬?
却只怕新城公主想合葬之人并非韦正矩,而是那个早年间被害于流亡路上的长孙郎君。
李治虽然对新城公主宠爱有加,在死后以皇后之礼葬之,但人死不能复生,死后种种弥补于亡人又有何益呢?不过是活着之人的自我麻痹罢了。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投稿邮箱:service
shx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