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民俗街名气很大,很多人就冲着那碗小吃去了袁家村。此次西安行,我也是专程到袁家村的,为的是满足那舌尖上的味蕾。
袁家村是关中平原腹地礼泉县一个普普通通的传统村落,二十多年前,许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小村庄。一条民俗街,搬来一幢幢关中平原古旧的农村老式建筑,集中陕西各种各样的风味小吃,让周边的人有了一个休闲轻松的去处,袁家村开始走出西安,走出陕西,以一种特立独行的形象走入大众视野。为了那一碗简简单单的羊杂碎,为了那一间干干净净的客栈,越来越多的人涌入袁家村。
咸阳机场出来,西安朋友驾车送我,四十分钟就到了一直心心念念的袁家村。村庄设计很用心,街巷走向以地形地貌为依托,顺势就势,高低错落,整齐有致。房舍布局正南正北,方方正正;街巷横平竖直,排列有序。很多民居和街道以石筑造,小巷或用青砖或用卵石铺成,间或有一些夯实的土路。路边植被茂盛,正值春季,柳絮满天飘飞,别是一番景象。
走进村子,挂在眼前的是一幅幅原生态的农家生活画面。复古幽静的客栈,灯光映射的幌子,站在柜台后的年轻老板娘一身时装,对比强烈倒也十分养眼。古朴典雅的小巷,两边店铺林立,作坊鳞次栉比,油坊德瑞恒、醪糟坊稻香村、豆腐坊卢氏豆腐、辣子坊天一阁、面坊五福堂、茶坊童济功、醋坊五味斋、布坊永泰和、药坊同顺堂,一切的一切,似乎还是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摆设和经营。醋坊,坛子装满手工酿造的纯粮醋,散发着酸酸的清香;面坊,推着石磨体验的游客,高兴得忘乎所以;布坊,那漂亮女孩坐在古老织布机前投入的神态,吸引着游客不停的按下快门;油坊,巨大原始的木制榨油器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旁边小孩露出怎么都看不懂的眼神;药坊,淡淡的药香飘逸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地在游客鼻间萦绕;茶坊,时不时响起断断续续的秦腔。
最喜欢的是那些各种各样不同味道的小吃。大麦仁发酵酿制的稃子,俗称土醪糟,冷热皆宜,甜美香醇,生津润燥、化谷消胀;煮熟浇泼热油的箸头面,筷子头粗细的面条松软糯化;皮薄松脆,内心软绵,腊汁肉夹膜的咸阳白吉饼,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乾县锅盔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还有酸辣粉、臊子面、羊肉泡馍、宝鸡凉皮、泡泡油糕……好吃的东西太多,一样样的品尝吧。
最佩服的还是袁家村的老书记郭裕禄。上世80年代袁家村建成水泥厂,到年年产水泥15万吨,经济效益可观。就是在这种经济向好的情形下,老书记郭裕禄敏锐的捕捉到了小规模水泥厂面临的瓶颈和环保压力,对区位优势分析对比后,借势袁家村地处西咸半小时经济圈,10公里半径内有唐太宗昭陵、武则天唐高宗合葬的乾陵、唐肃宗建陵等历史文化资源,果断转型发展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业。
‘旅游产业投入大,市场培育周期长,资金回笼慢,旅游产品更是决定着企业的生死。这不仅需要诗和远方的理想和魄力,更需要准确的市场判断和差异化的产品定位,以及不屈不挠的市场培育和推广,还有挫折后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高兴的是,村民支持郭裕禄,愿意将田地交给村里经营管理,听从村里安排自已的工作生活,喜欢呆在社会主义这个大集体,一切事宜由村委会带领大家去操办。
郭裕禄没让村民失望,袁家村没让大家失望,袁家村成了全国闻名的民俗旅游标杆,成了大家竞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只是,差异性和独特性永远是旅游产品的灵魂,单一的复制只是失败的开始,就是有著名作家陈忠实和小说《白鹿原》做招牌的白鹿原民俗村,也因照搬袁家村而黯然收场。
不停的走,不停的看,不停的吃,也不知什么时候,日头没了身影,感觉累了,刚好,前面演出皮影戏,寻了个座位,融进赵子龙几进几出曹营的剧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