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峡引渭灌溉指挥部驻扎在兴平,那里的管理人员曾深情讲述过倒虹吸的故事。近日,我与一位姓郭的高级工程师携手,踏上了前往扶风县老县城附近的旅程,希望能一睹这一水利工程的真容。传闻,该工程不仅在国内创下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在亚洲水利工程领域中独树一帜,堪称奇迹。数九寒冬,人们期盼着雪花飘落,而在干旱时节,水利设施则显得尤为重要。站在抽水站向南眺望,两条长达米的粗钢管宛如巨龙般横卧在渭水河畔,它们构成了南塬与北塬之间的连接线。这条巨龙般的管道从南塬汲取渭水的精华,再向北塬喷涌出源源不断的玉液,流向广袤的灌区,为这片土地带来生命的活力。自此,渭北旱塬告别了旱涝无常的历史,实现了稳产高产。在过去的十年里,这里经常遭受干旱的侵袭,农民们只能被动地等待老天的恩赐。然而,现在有了渭水的滋润,即使天旱,粮囤也依旧丰盈。过去,取水比取油还难,而现在,我们拥有充足的水源来浇灌田地。得益于这一变革,旱塬小麦的单产从每亩斤飞跃到通水后的每亩斤。可以说,引入一渠清澈的渭水,就能滋养广袤的良田,带动一方的经济繁荣。据相关资料记载,50年代,苏联专家曾提出采用连通器原理来设计这一工程。然而,随着苏联专家的撤离,我们开始了自力更生的探索。到了年,在李瑞山担任陕西省革委会主任的时期,陕西利用国家投资和地方配套资金,启动了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该工程中的??水倒虹,采用双管倒虹设计,管径达到3米,这在当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李书记果断决策,将正在农场劳动改造的水利工程专家调回施工现场进行指导。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一倒虹工程不仅投资少,而且效益显著,成为了当时水利建设中的典范。这项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不仅彰显了陕西水利人的创新精神,更凝聚了无数民工的辛勤汗水。他们披星戴月,不畏艰难,共同书写了水利工程史上的辉煌篇章。年7月,灌溉工程顺利完工,渭水得以流入乾县、礼泉县,使得灌区面积扩大了多万亩,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饮水思源,我们铭记那些为百姓谋福祉的领导者,同时缅怀那些战天斗地的民工们。正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将靠天吃饭的困境转变为旱涝保收的稳定,为灌区的经济发展和粮食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