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县城,今天走近陕西乾县

一、名称由来

乾县古称“乾州”,其名源自《易经》中“乾卦”,象征天、阳刚与帝王之气。唐昭宗乾宁二年(年)置乾州,取“乾”字寓“天道刚健”之意,亦因其地处长安西北,对应八卦方位中“乾位”(西北方)。年撤州设县,沿用“乾”字至今,历史文脉与地理方位双重内涵交织。

**二、地理区位**

乾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中段、渭北黄土高原南缘,东接礼泉县,西邻麟游县、永寿县,南连兴平市、武功县,北靠彬州市。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19′—34°45′、东经°00′—°24′之间,总面积.7平方公里。县城距西安市区85公里、咸阳主城区70公里,福银高速、国道、西平铁路穿境而过,区位交通便捷,属关中城市群重要节点。

**三、自然环境**

乾县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黄土台塬沟壑区,南部为平原,平均海拔米。境内泔河、漠谷河等河流属渭河水系,建有羊毛湾水库等水利设施。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7℃,年降水量毫米,无霜期天。土壤以黄绵土为主,适宜种植小麦、苹果等作物,北部山区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植被覆盖率逐年提升。

**四、人口与经济**

截至年,乾县常住人口约52万人,城镇化率约48%。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5:40:35。农业以优质粮食、苹果、奶山羊为主导,乾县苹果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年产鲜果60万吨;工业以纺织(华通机电)、建材(海螺水泥)、食品加工(优利士乳业)为支柱;旅游业依托唐文化IP,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综合收入逾15亿元。

**五、人文与气候**

乾县为唐代帝王陵寝集中区,素有“唐陵冠冕”之称。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非遗项目包括弦板腔(国家级)、乾州红拳、蛟龙转鼓。饮食文化独具特色,乾州四宝(锅盔、挂面、豆腐脑、馇酥)闻名遐迩。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沙,夏季炎热短促,秋季阴雨连绵,冬季干冷少雪,昼夜温差较大。

**六、婚丧习俗**

传统婚俗保留“合八字”“送聘礼”等环节,彩礼近年普遍为10万—18万元,部分乡镇仍讲究“三媒六证”。婚礼仪式融合古礼与现代元素,迎亲需跨火盆、拜天地,宴席必备“乾州十三花”。丧葬以土葬为主,讲究“停灵三日”“摔盆送葬”,墓穴朝向多取南北。近年推行殡葬改革,倡导简化流程,生态安葬逐渐兴起,清明祭扫流行“献花代烧纸”。

**七、特色景点**

1.**乾陵**:唐代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墓,世界文化遗产,现存无字碑、六十一蕃臣像等遗迹,司马神道石雕群堪称“盛唐石刻艺术博物馆”。

2.**永泰公主墓**:乾陵陪葬墓之一,唐代壁画珍品《宫女图》出土地,再现盛唐贵族生活图景。

3.**靖陵**:唐僖宗李儇陵墓,地表遗存石像生、阙台基址,为研究晚唐陵寝制度重要实证。

4.**乾州古城**:明代城墙保存完整,钟鼓楼、城隍庙等古建林立,街区遍布非遗作坊与特色小吃店。

5.**羊毛湾水库**:水域面积23平方公里,湖光山色相映,现开发湿地观光、休闲垂钓等生态旅游项目。

6.**梁山**:乾陵所在地,登顶可俯瞰关中平原,秋日层林尽染,为摄影胜地。

乾县以“唐文化源地·丝路慢生活”为发展定位,依托“陵、城、塬、水”四大资源,正加速构建“文旅+农业”融合示范区,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生态转型实践,成为解码黄土地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76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