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阳日报
本报讯(苟东雷)近年来,礼泉县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方针,细耕文化阵地“土壤”,护好乡土文化“根基”,培育农村“民星”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该县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细耕阵地“土壤”,厚植文明基因。该县大力实施镇(办)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等一批农村文化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开展“送小戏、送电影、送书画”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需求。目前,已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个,镇(办)综合文化站12个,首家科普文化广场1个,安装健身器材套,发放锣鼓、音响等文化器材余件,形成了覆盖全域的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文化建设全民受益。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契机,组建了文化惠民、法律服务、宣传宣讲等9支志愿服务队伍,建成了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以“六进”、农村“赶大集”等形式,把“量身定做”志愿服务及时送到群众身边。
护好文化“根基”,涵养乡村文化。该县通过组建县委宣讲团深入机关、企业、镇(社区)、村开展巡回宣讲,围绕省十四次党代会、解读“三农”政策等内容,凝聚思想共识,夯实乡村振兴发展根基。同时,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近年来在西张堡彭王村、骏马镇红旗村、烟霞镇高坡村等开展文化惠民演出场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送图书下乡、文化遗产宣传展示等活动6次。并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十个一”为载体,建立健全“一约四会”制度,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和“最美人物”“孝子孝媳”“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表彰各村好人名,礼泉好人15名。此外,以袁家村为乡村振兴的龙头,实施辐射带动周边官厅、山底、东坪村等十余村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形成了带状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新格局。目前,已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18个。
培育乡土“民星”,传承民俗文化。该县依托“中国小戏之乡”的文化底蕴,积极培育乡土文化“民星”,以剧协创作队伍和自乐班为基础,加强小戏创作培训,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脱贫一线,体验生活,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进行交流,搜集、整理全县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典型事例,创作扶贫小戏,聘请专业人士谱曲,由乡土演员排练和演出,《扶贫新歌》《扁担花开》《农为媒》《在路上》等一批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色鲜明的小戏小品在演出后,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同时,依托农业系统特色产业工作站,采取“课堂+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