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什八台村歌舞队收到新装备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https://m.39.net/disease/a_6146717.html
头上插花美美的原有的4件小乐器无法满足需要歌舞队全家福胡龙给村民们分发礼盒张半仙手抄的歌词王有喜拉起二胡十分陶醉1月20日是大寒,清晨格外寒冷。什八台村歌舞队的10名成员却早早地聚集在妇联主任张半仙家,等待着记者的到来。几天前,他们就得知记者采购了秧歌服和四胡、鼓等物品要送过来,大家望穿秋水地等待着。看见村西头驶来一辆陌生的车,大家就一股脑地挤在门口张望。“记者来了!”人群中顿时一片欢腾。10点,记者带着衣服和乐器来到张半仙家。大家准备穿上新衣服扭上一阵,鲜红的衣裳绿腰带,头上插满碎花,大爷大娘们顿时变得喜气精神。王有喜则拿出四胡,站在一边调音。他最祈盼的,就是这把四胡。王有喜是村里歌舞队的核心人物,也代表歌舞队成为本报第十二届欢欢喜喜过大年活动的心愿人之一。王有喜告诉记者,他从小就爱好吹拉弹唱。十几岁的时候,村里有戏班子,他就常常到戏班子里偷拉人家的四胡。也是小有天赋,很快王有喜的四胡就拉得像模像样。12岁时,王有喜自己做了一把四胡,就跟着戏班子红火了。王有喜一家人都爱好音乐,两个儿子都会吹笛子和唢呐,小儿子还是山西晋剧团的演员。老伴儿张林香则爱唱爱跳,没事儿就跟着手机学歌,广场舞和秧歌也扭得不错。因为一家人经常在家弹唱,村里人没事儿就来他家看热闹,有些人萌生了学艺的想法,王有喜因此还带了两个徒弟。就这样,村里有了四五个人的小团队,经常在一起吹拉弹唱。马福在曾经是村里的鼓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曾有个20多人的戏班子,年节的时候,总要热闹红火。后来,村里的年轻人们都出去打工,戏班子也解散了。去年,妇联主任张半仙写申请跟县文化站要一些乐器,文化站给了笛子、锣、镲和一个小腰鼓,马福在就又跟着大家一起打鼓了。去年春天,村里固定唱歌和弹奏的人有了四五个。正好村委会也鼓励村民们开展文艺工作。张半仙就将这些人组织起来,还成立了一个秧歌队。去年8月8日的全民健身日,张半仙领着村里的歌舞队到县里参加比赛,还得了个三等奖,大家备受鼓舞。这只歌舞队有了4名乐手和10名秧歌队演员。农闲的时候,每天上午10点多,大家就聚在张半仙家,练习到下午两三点钟再散去。赶上农忙时,大家从田里回来,还要趁晚上时间在村里的小广场活动一会儿。什八台村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青壮年多数外出打工,留下种地的都是老年人。以前农闲的时候,大家最多的娱乐活动就是打麻将,自从有了歌舞队之后,打麻将的人少了,人们聚在一起欢歌笑语,锻炼身体愉悦身心,还拉近了乡亲邻里间的关系。但是村里没什么集体性的收入,因此服饰装备一直没购置。除了县文化馆给的小乐器,大家还凑钱买了个音响和麦克风,赶上这次《北方新报》搞公益活动,大家有了祈盼已久的服饰乐器,都特别高兴。当天去村里的还有个年轻人,他就是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负责人胡龙。1月18日,他参加了本报在东影北街社区为老餐厅举办的活动,给社区的30名贫困户送去了糕面、豆面、小米等杂粮礼盒。听说记者要给村里的歌舞队送装备,一大早他就开着车带着25个礼盒来参加活动。出生在农村的胡龙对打鼓等也很在行,跟着叔叔阿姨们玩儿得不亦乐乎。他把自己带来的礼盒送给了歌舞队的队员们和村里的贫困户,还告诉他们,以后要是种的作物卖不出去就找他。换上了新衣服,歌舞队来到了村里的小广场。锣鼓震天,这支平均年龄六十多岁的歌舞队很是有气势地表演了一场。他们告诉记者,今年正月他们要为村里人奉献一场精彩表演。(北方新报文·摄影/记者查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70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