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地处秦岭以北,仲山以南,泾、渭两河迤逦过境,冬冷夏热,当地民居大都南北狭长,可免日晒风激。其中平原居民是以木构架、土坯墙、夯土墙、砖墙为主要材料建筑的单层坡屋顶,当地人叫厦房(俗语:房子一头盖);台原居民长期住在地坑窑洞或明窑之中。如三原县年统计,在全县个自然村中,有各种窑洞孔,总面积达62万平方米,为当地民房面积的十二分之一。旧时建房(或挖窑)者习惯请阴阳先生进行堪舆,确定方位。城镇居民讲究修建房脊,俗语有“养儿要娶妻,盖房要瓦脊”之说。建房择吉日动工、立柱、上梁,梁上披红布,洒鸡血,书写建房日期及吉祥话语。讲究上高下低,两旁为厢房,形成前庭后院。厨房、马房、厕所、水井、水眼均有一定位置。大门一般开在偏侧上首,若大门开在中间,必在院内门前立有照壁。新宅建成之日,亲友祝贺新宅落成,搬进新居之时,祝贺乔迁之喜,主家均设酒席招待。而房屋样式主要有九种:独院式平房多沿用地四周布置房间,由前向后,依次是门房、庭院、正房和后院。庭院四侧布置两栋单坡顶的厦房(即厢房),组成四合院子。讲究长辈住上房,晚辈住厢房。纵向多进式平房由独院式平房沿纵深方向重复组合而成,以二进、三进为主。如泾阳县安吴堡东院寡妇住宅,即为四进式平房。一般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在侧翼。横向联院式平房指将几幢多进式宅院,用几道墙门横向联通。各院之间有门通透,形成正院和偏院。旬邑县唐家庄园原来结构就是如此。仍讲究长辈住正院,晚辈住偏院。靠崖式窑洞窑洞依山靠崖,顺沟布置,每户门前都有院落。多见于北部诸县沟壑纵横地区和沿嵯峨山—北仲山—九嵕山—五峰山等中部山脉形成的旱腰带坡地。一般正房为长辈居住,且用来待客宴宾。是下沉式窑洞俗称地坑庄子,即我们平常说的地窑(很多人看这个词,第一反应会是“地窖”)。在渭河以北台原地带,如旬邑、永寿、淳化及泾阳、乾县、三原、礼泉北部山麓地带,旧时居民多挖有下沉式井形院。沿四周崖壁挖窑洞,形成地下天井式四合院。如乾县吴店村吴宅是典型的八卦窑庄。独立式窑洞又称平地砖箍窑。院落为四合院式,出入洞口设在右边第一或第二开间,大门后退,门内形成门厅,转过照壁即进入庭院。讲究长辈住上房,晚辈居侧房;或长辈住对房,嗣子住上房。单元式楼房多为单纯居住性楼房。一般均为多门洞式住宅楼,每层以二户或三户为常见。独院式楼房一般可分两间两层、三间两层或三间三层、多间多层等。一般多为底层住宅,上层出租或存放物品。三原县大程镇东周村楼阁式住宅群,尤为典型。临街式楼房多为半商用、半民宅式建筑。一般上层住人或放物,底层开辟门面。如三原县城北大街、渭城区中山街和礼泉县沿西兰公路的商宅两用楼房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盖二三层楼房的人家日渐增多。农村庄基地统一规划,但仍请风水先生看建房、立木的日期。立木这天,亲友必来祝贺。携带烟酒鞭炮或几尺红布,此谓浇梁。红绫缚在大梁上,事后红绫归匠人。立木之时,亲友、乡党都来帮忙,尤显民风淳朴。一般要在大梁、通柱、大门口张贴条幅对联,多为祝福吉利之语。立木后匠人先入席,宣布开宴就餐。火炕民间居住习俗。亦称土炕。流行于境内各地。《正字通》:“炕,北地暖床曰炕。”《北盟会编》卷三:“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起源甚古。隋唐已盛行,宋时益盛。宇文昭《大金国志》卷三十九:“穿土为床,温火其下,而寝食起居其上。”后相沿成俗。以建筑材料分,有土炕、砖炕、石板炕等。以室内位置分,有南炕、北炕、顺山炕(顺房山而造)和贯通二室的连檐炕等。渭河以南兴连锅炕,一般有烟道一至三条,烟囱外接灶台。灶生火,火生热,热暖炕,可御寒气。炕面上铺的席子,称炕席,以苇蔑或高粱秸蔑编织或铺以牛羊毛织成的毛毡,或在席上铺毡、毯、油布,有的沿炕围画上彩画,平素寝卧、休息、用餐等,皆于其上。有客来访,亦邀其上,盘膝而坐。图片来源于网络内容如有偏差,还望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