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称“长安”、“京兆”,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
明洪武二年(年),敕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明代西安府辖区东界河南,西邻凤翔府,北接延安府,西北通庆阳府,南达汉中府,辖今关中大部及陕南一部。
明代陕西省“西安府”面积很大,大致相当于今天西安市、商洛市、渭南市、铜川市、咸阳市5个地级市的辖区。
明代的西安府清西安府领州一、厅二、县十五:
州1:耀州
厅2:孝义厅、宁陕厅。
县15:长安县、咸宁县、临潼县、高陵县、蓝田县、鄠县、盩厔县、咸阳县、兴平县、泾阳县、三原县、富平县、礼泉县、渭南县、同官县。
西安府的代表性商人,主要出自三原县、泾阳县和富平县。
有明一代,三原、泾阳一直是陕西区域的经济中心,闻名天下的陕西商帮多出此地,明代西北边境军镇的物资需求使得三原、泾阳成为了内地与边境军镇物资运输的中转站。
年的关中地区大西安范围图三原县代表性商人
三原史称“甲邑”,古称“池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因境内有孟侯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是陕西省历史文化名城,为古京畿之地,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今属陕西咸阳市。
三原是关中地区人气最旺、人口最多、商贸最繁荣的县城之一。
明嘉靖万历年间浙江杭州人张瀚在《松窗梦语》卷四《商贾纪》载:
河以西为古雍地,今为陕西,山河四塞,号为天府,西安为会城。地多驴马牛羊,旃裘筋骨,自昔多贾,西入陇蜀,东走齐鲁,往来交易,莫不得其所欲。至今西北贾多秦人,然皆聚于沂雍以东至河华沃野千里间,而三原为最。
三原人理学家马理也有说过:
盖三原天下商旅所集,凡四方及诸边服用率取给于此,故三原显名于天下。
((明)马理:《溪田文集》卷3《三原县创建清河新城及城隍记》)
三原据泾渭之流,为陕西的壮县,沃野百里,物产阜藩。
三原孙家,世代巨贾。代表人物众多。
其中孙枝蔚(孙豹人)是一位比较典型的代表。
孙枝蔚(年--年),字豹人,号溉堂,陕西三原人。明末清初商人。因其家乡关中有焦获泽,时人因以焦获称之。
孙枝蔚本是一位诗人,后来又成为一位商人。这和孙家世代都是大商人恐怕有一定的关系。
孙枝蔚《溉堂前集》(陕西巡抚采进本)前言部分有介绍:
枝蔚......康熙己未,举博学宏词,以老病不能入试,授中书舍人,罢归。枝蔚于甲申闯贼乱时,曾结里中少年杀贼,失足堕土坎中,幸不死。后至广陵学贾,三置千金,既而僦居董相祠,扃户读书,刻意为歌诗。枝蔚在当时名甚重,然诗本秦声,多激壮之词。大抵如昔人评苏轼词,如“铜将军、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也。
李自成入关时,孙家即散家财组织团勇抵抗李自成(甲申闯贼乱时,曾结里中少年杀贼),却为之所败。后到江苏扬州学做生意(后至广陵学贾),赚了不少钱(三置千金),折节读书,肆力于诗古文。
明代嘉靖之后,陕西在扬州的盐商,大多数都是三原、泾阳人。
比如有著名的盐商师从政等。
明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三原人温纯(--)在《温恭毅公文集》记载有同乡三原人王一鹤、王一鸿、王一鸣三兄弟的发家事迹。
泾阳县代表性商人
泾阳县,位于陕西省中部,泾河之北,“八百里秦川”的腹地。明清时期属西安府,今属于陕西省咸阳市。
在明代,泾阳地当秦陇商货孔道、南北货物转运枢纽,富商大贾骈聚辐辏。
《续修泾阳县志》载“商贾四集,肆店连衢”,人称“关陇大都会”。故泾阳民众富有经商传统,商民众多。
《陕西通志》记载:
泾阳为西安剧县,政繁而道冲,俗美而习敝,民逐末,于外者八九。
明代泾阳县的商业支柱主要是茶叶贸易(其茶叶来源主要为湖南安化黑茶),直到今天泾阳茶砖仍誉满天下。
泾阳还是全国水烟加工炮制中心,每年加工水烟叶万公斤。
泾阳所处的陕西区域盛产皮货,在明代就是全国著名的皮货出产地。
明代张翰的《松窗梦雨》记载:
西北之利,莫大于绒褐毡裘,而关中为最,有张姓者,世以畜牧为业,以万羊为称,其畜牧为西北饶,富甲于秦。
陕西区域自身盛产皮货,边疆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区),每年也有产出大量的皮草。这些皮草通过西北商路汇集到三原县、泾阳县,将原始动物的皮毛进行加工,再运到内地市场进行售卖。泾阳自然成为理想的皮货加工的重镇,皮货贸易成为了泾阳的商业支柱之一。
清初泾阳皮货加工极盛。
明代泾阳的盐商也不少。
泾阳商人南庄师“客淮扬久,观万货大约用盐起家……至公老,而居积不啻巨万”。
(明来俨然:《自愉堂集》卷2)
泾阳商人石河浒,“商三原、会宁间,已用盐筴起赀”
(明温纯:《温恭毅集》卷11)
富平县代表性商人
西安府附近的富平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明清时期属西安府)等,农业亦称殷盛。多殷实之家,殊少贫穷之户。
明代初年有陕西富平商人李月峰。
李月峰的后人李因笃(关西夫子)在《先府君李公孝贞先生行实》中说:
月峰公起为边旁商,输粟延安之柳树涧上主兵常谷,客兵常谷,数千万石,食安边、定边、安塞军数万人。通引淮扬,给冠带,自按部御史以下,率礼待之。
定边营下辖的“柳树涧堡”(柳树涧堡是明长城榆林镇重要关堡,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军营,就有名军士、匹战马,其粮草由陕西富平商人(边商,边旁商)李月峰供应。
由于粮食面广量大(粮食动辄千万石,草千万斤),以一家之力供应一个军营所需,力有不逮,只好动员家庭以外的亲缘和乡缘力量,参与边粮贩运。
李家动员了同乡富平县韩家村李家、亭口镇王家、盘石村石家、薛家村路家,即“富平北乡四大富户”,联合走上输粟换引的道路。这就产生了以乡土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商帮。这样一来,也就实现了由陕西商人到陕西商帮的华丽转身。
注:本文原标题为《陕西商帮(三):明清时期的西安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