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即墨区围绕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强化党建统领,压实镇街责任,构建组织、产业、政策、保障四个体系,走出了一条符合即墨实际的产业振兴之路。
★
建立区级统筹、镇街主导的
产业组织领导体系
构建区、镇、新村、网格基层党建“四级联动”机制。一是区级担当“指挥部”。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把产业振兴作为工作专线之一。建立区级领导包镇街为主要任务的“三包三联”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问题。二是强化镇街“主战场”。统筹谋划镇街产业布局,确定6个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示范点,重点打造4个乡村振兴示范区,镇街主要负责同志挂帅,狠抓落实。三是打造新村“桥头堡”。实施“头雁工程”,采取体悟实训、示范培训、托底培训等方式,抓好新村干部培训。村庄建制调整后,在全区每个新村设立党群服务中心,将名镇街工作人员、19项镇级权力和多项便民事项下沉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四是壮大网格“先锋队”。深入推行基层党建达标、攻坚落实等行动,选优配强个网格党支部书记,精准确定党员中心户。
★
建立规模经营、全链融合的
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镇村联动,构建以农业高科技为引领,以村集体和村民增收为落脚点的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一是以组织融合助推产业园区化。发挥新村党委的统筹作用,明确主导产业,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有序引导土地规模化经营,规划建设了10多个特色产业园区,流转土地2.2万亩,引进了修正药业等龙头企业。二是以全产业链助推产业融合化。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动各类产业要素充分整合,完善产业链条,引进瑞克斯旺种业等14家种子研发企业,带动20多名高层次涉农人才、10余万乡土人才和职业农民在乡村创业。三是以新型经营主体助推产业组织化。指导镇街在龙头企业建党组织、支部领办合作社,形成了“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等模式,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全区发展培育家庭农场2多家、农业龙头企业40家,成立专业合作社多家,带动1.8万农户抱团经营。四是以村企联建助推产业高效化。通过引进龙头企业、社会资本、支持国企参与等方式,建立新型产业主体与村集体、农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效益,促进村集体和农民增收。北安街道推动村企联姻、结对共建,辖区兰院村与青岛惠科电子公司共建“惠科农场”,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吸引村民将土地作价入股,参与蔬菜种植,专供企业餐厅,有效促进“双增收”。
★
建立市场运作、共赢发展的
产业政策体系
一是完善市场化专业化“双招双引”机制。通过出台激励奖惩政策,加大涉农高端项目引进,近年来签约引进现代农业项目20余个,总投资30多亿元。二是完善市场化开发建设机制。采取引进龙头企业、社会资本、支持国企参与等方式,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引导全区6家国有公司以市场化方式参与镇街产业园区建设和项目引进,在建园区10余个。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新型产业主体与村集体、村民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采取集体土地入市的方式,实现了企业、村集体、村民多赢可持续发展。四是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出台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意见,制定22项产业扶持政策,整合各类涉农资源要素,投向乡村振兴一线;实行“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实现政策扶持与产业振兴无缝衔接。
★
建立倾斜扶持、注重激励的
产业保障体系
一是把区级职能向镇街下放。推进编制资源向镇街倾斜,为镇街增加事业编制个。将35项区级管理权限下放到镇街,赋予镇街考核区直部门的权限,扩大镇街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参与权、决策权。二是把优秀干部向基层配备。全区提拔重用的镇街干部占新提拔重用区管干部总数的60%,选派39名区管干部到镇街挂任副书记,向镇街充实了57名高配事业中层正职。这次镇领导班子换届,配备了25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选派名第一书记、余名优秀干部参与乡村振兴一线。三是把工作动力在一线激活。将产业振兴列入全区综合考核,增加考核权重,考核结果作为评价镇街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