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县城,今天走进礼泉县

一、名称由来

礼泉县得名于境内古泉“醴泉”,因泉水甘美如醴(甜酒)而得名。唐初,因避讳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之名(“虎”与“醴”音近),改“醴泉”为“礼泉”,沿用至今。此名既承载“礼仪之邦、泉润沃土”的文化寓意,亦印证关中水利文明与农耕传统的深厚渊源。

二、地理区位

礼泉县隶属陕西省咸阳市,位于关中平原腹地,北依昭陵九嵕山,南临渭河冲积平原。东接泾阳县,西连乾县,北靠永寿县、淳化县,南邻兴平市。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20′—34°50′、东经°18′—°41′之间,总面积平方公里。县城距西安市区60公里、咸阳主城区35公里,福银高速、国道、西平铁路纵贯全境,属西安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核心覆盖区。

三、自然环境

礼泉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九嵕山黄土台塬,最高海拔米;南部为平原,平均海拔米。境内泾河、泔河、小河等水系滋养沃野,建有泔河水库等水利设施。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2.6℃,年降水量毫米,无霜期天。北部山区生态林覆盖率超65%,南部平原为关中优质粮果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苹果、酥梨种植条件得天独厚。

四、人口与经济

截至年,礼泉县常住人口约46万人,城镇化率约49%。年全县生产总值约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22:38:40。农业以苹果、酥梨、设施蔬菜为主导,“礼泉御梨”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苹果年产量超百万吨;工业以食品加工(红星软香酥)、建材(海螺水泥)、装备制造(再生资源产业园)为支柱;旅游业依托唐陵文化,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综合收入逾20亿元。年电商销售额突破15亿元,成为西北农产品线上流通枢纽。

五、人文与气候

礼泉为唐代帝陵文化核心区,方言属中原官话关中片,非遗项目包括“昭陵祭典”(省级)、礼泉皮影、土织布技艺。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烙面、劙面、咯嗒汤等小吃传承千年。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短暂,秋季阴雨集中,冬季干冷少雪,昼夜温差达10℃以上,利于水果糖分积累,孕育“中国苹果之乡”美誉。

六、婚丧习俗

传统婚俗保留“换帖”“送四色礼”等古礼,彩礼近年普遍为10万—16万元,讲究“过箱礼”(女方陪嫁物品展示)。婚礼仪式融合关中传统与新风,迎亲需“哭嫁”、跨马鞍,宴席必备“九魁十三花”(九道主菜、十三道配菜)。丧葬以土葬为主,讲究“做道场”“打怕怕”(驱邪仪式),出殡时长子摔瓦盆、撒引路纸钱。近年推行殡葬改革,倡导绿色安葬,清明祭扫流行“云祭奠”与植树缅怀。

七、特色景点

1.昭陵: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合葬墓,世界文化遗产,现存祭坛遗址、六骏石刻(复制品)及座陪葬墓群,被誉为“天下名陵”。

2.袁家村:全国乡村旅游标杆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核心,老作坊、小吃街再现明清市井风貌,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3.醴泉湖: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湖心岛、湿地栈道构成生态画卷,开发有水上运动、露营基地等项目。

4.**建陵**:唐肃宗李亨陵墓,石刻艺术精湛,翼马、鸵鸟浮雕展现中唐石雕风格,为研究唐代陵制演变重要实证。

5.**烽火传统村落**:红色文化名村,红军改编旧址、知青大院保存完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6.**御桃园**:万亩桃林春可赏花、夏可采摘,“礼泉御桃”种植历史追溯至唐代,文旅融合示范园区。

礼泉县以“唐陵圣地·果香礼泉”为发展定位,依托“陵、果、村、水”四大资源,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其“帝陵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模式,成为关中平原县域经济转型的典型范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70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