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烙面让人嘴馋

北京那家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m.39.net/pf/a_4579750.html

在咸阳礼泉、乾县、永寿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道饮食风俗,那就是每年到了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烙面,当地人称之为“摊烙面”。有童谣唱道:“弄啥好?过年好!过年买糖带买炮,烙面挂面能吃饱!”

烙面始创于唐代,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修建昭陵,征调大量民夫服役,工地上民工擀面极不方便,也不耐贮藏。礼泉磨张村妇巧巧受摊煎饼启发,改进了和面工艺,创造出了“烙面”这一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方便面。

烙面的制作,分为调面、摊面、晾面、叠面、压面、切面六道工序。常常以家庭为单位,夫妻二人搭配合作。一般先天晚上将数十斤面粉倒入盆中,然后女人用勺徐徐加水,男人挽袖使劲调面,一阵下来,男人头上直冒汗,如此反复抓洗,目的是把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最终要和稠搅匀。然后,再逐渐加水,再和再搅再搓,直至成为无块的糊状,放置一边,等候面糊自己形成糊状,这一工序又称为“饧(xing)面”。

在当地,一般是女人摊烙面。待第二天面饧(xing)好后,女人用麦草火将涂有菜油的铁锅烧热,用铁勺从盆里舀起面糊,然后沿铁锅底沿一周淋入,用木板逐渐向内摊开,直到既圆又薄为止。当地盛产小麦,麦草是摊烙面最好的烧柴,火性温和,这样摊出的烙面不焦不糊,内外皆熟。

摊好的烙面由于湿热,容易形成粘连,需要一张张搭在院内绷紧的绳索上凉风。待凉干后,然后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一条一条摆放整齐,层层码好,放于木板之上,顶层用木质锅盖压上,再给锅盖上压上重石块,将烙面压瓷压实。

这几道工序忙完,一般就到晚上了,夫妻两人都累坏了。第三天,女人拿出压瓷的烙面,在案上逐条横切成细丝。又一把一把地码好,放在用报纸铺好的蒲篮里,上面再用白织布包好,挂在屋梁下面,等候大年初一炮响后,一家人就可以浇汤开咥了!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烙面已从山野乡村走进大城市,成为乾县、礼泉、永寿人们的一道美食,这里尤为代表的就是礼泉县的“磨张烙面”。

“磨张烙面”老板叫张学军,今年62岁,昭陵镇磨张村人,这个村子靠制作烙面出了名,他自己在礼泉县城卖烙面已经18年了。张学军说:“我有自己的磨面机,专人在乡下收购小偃22和两种小麦,按3︰7比例进行加工,这样做出的烙面筋道滑润、爽口绵香。”

张学军靠烙面致了富,他如今在礼泉、咸阳都开有门店,共有30多人参与其中,年收入五、六十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七、八十户群众从事烙面加工。

“过去生活困难,烙面并不是平常就能吃到的。由于粮食紧缺,烙面成为礼泉人过年时候,才能享用的奢侈美食。现在,烙面已经形成产业,也是礼泉一张名片。已经从过去的烟熏、火烤、锅里摊烙面,走向了专业化生产。”张学军自豪地说。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对他的生产基地进行了参观。车间里窗明几净,热气腾腾,工人穿着工作服,头戴卫生帽,舀面、摊面、抹面、反烤、折叠,一道道工序娴熟自然,有张有弛,闲缓有序。

“过去咱用的是大口锅,现在用的是铁板案。过去用的是麦草火,现在锅灶技术改进,火力可以控制,也可以用煤火、炭火加热。过去用人工和面、切面,现在都是机器加工。”张学军说。

随着烙面的商品化,张学军成立了“陕西磨张烙面餐饮有限公司”,注册了自己的商标,申请获批了咸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老辈人留下来的摊烙面,在张学军手里变得勃勃生机。

磨张烙面——中国最古老的方便食品,定会在新时代改革的大潮中,为我们带来更具特色的民间风味!

(编辑澎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486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