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咸阳说起关中面食,每个人都能掰着手指头数出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
然而,此面在陕西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在面食里只能算小品种,然而其历史悠久,来头甚大。
礼泉烙面的历史由来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用热汤冲泡即可食用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
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年的天下。
从烙面的特点和吃法看,称其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当不为过,可算是当今方便面的老祖宗。
只不过由于老陕人心地实诚,不会吆喝,不会推销,以至如今当那些味道不怎么样,营养也令人狐疑的油炸、非油炸方便面大行其道的时候。
礼泉烙面这位真正的方便面老祖宗却如夕阳下羸老的耕牛,只能踽踽独行于礼泉及周边的狭小之地.不由不令人喟叹万千。
好在近年来礼泉烙面又呈复兴之势,由礼泉乾县,永寿的山区已经发展到县城.甚至波及咸阳。
到了冬季,咸阳街头巷尾也常能见到骑着自行车驮个大竹筐沿街叫卖烙面的农民,虽然在资深老饕眼里。
这种礼泉烙面味道已经不那么正宗,有桔生淮北之嫌,却也说明了喜食烙面的人在增加,算是给偏好本地风物的人们聊以安慰。
最早烙面应该兴起于礼泉北部山区,早年间烙面并不是想吃就能吃到。
烙面的工艺制作由于粮食紧缺.烙面成为礼泉人过大年才能享用的奢侈美食,当地童谣云“弄啥好?过年好!过年买糖带买炮,烙面挂面能吃饱!”
在礼泉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开始制作烙面,当地人称“摊烙面”。
烙面的制作,与其他面品截然不同,是需要家中男女劳力相互搭配协作常为夫妻二人搭帮合作。
天蒙蒙亮起床,女人收拾好一个大瓦盆,男人将数十斤面粉倒入,开始加水“洗面”。
“洗面”就是将面中的面筋洗出,这样做出的烙面精光平滑。
因为面粉量大,“洗面”成为一份耗费体力的工作,需要反复抓洗方可将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
之后,女人开始“摊”烙面,烙面者,烙烤形成之面也!“摊烙面”就是将面糊沿铁锅淋入,摊圆推薄.烙烤至熟,过程和山东人天津人做煎饼相仿。
“摊烙面”必须用麦草烧火,麦草不耐烧,火性温和,这样烙面才可不焦不糊内外皆熟,绝不可用煤火、炭火,劈柴火否则外焦内生,一定失败——仅这一项条件,一般地方就难具备。
烙熟的面饼薄光透亮,麦香扑鼻,烙好的面饼被一张张晾于屋外绷好的铁丝上,好像一面面小旗帜。
凉后,将面饼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一条码放于一张干净木板上,这个过程要持续将近一个白天。
天黑后,又该轮到男人上场了,用纱布将码好的面饼长条包紧裹好,盖上一块木板域木锅盖,再用尽全力抱来一块沉重异常的青石压于其上,至此当天工作才告结束。
次日,移开青石,拿出被压瓷实的长条,由女人在案上逐条横切为细丝后整齐码放于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阴凉处,烙面制作才算是全部完工。
成品烙面以后可逐日取食,少的可存放十来天,多可超过半月——但仅限于气候干燥的北方,有当地人将礼泉烙面携带至气候温暖潮湿的南方,则一两天就可能发霉了。
烙面的食用方法很独特,比方便面还简单面汤是一碗烙面好吃不好吃的关键所在。
浇面的汤一般以肉骨头汤为佳,再放入五香大料,油盐酱醋等各式调味品,一定不能少的是油泼辣子这最能体现映西风味。
尔后再放入豆腐丁、肉臊子(肥瘦相间的的小肉丁,讲究的一般用猪后臀肉精制而成、这也是老陕的大爱,陕西有著名的岐山臊子面)。
制成了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汤烹好,最后在灶底扔进一块硬螃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一家人可围锅而食。食用时一手端碗,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
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葱花热汤淋漓浇上、便可以食用了,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个中滋味,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烙面的吃法与讲究在礼泉吃烙面讲究的是3点,第一,要面少汤多,烙面遇到热汤,孔隙开张,汤的鲜香美味迅速侵入面中。
汤里有面,面里有汤,汤多面少才有空间供其饱胀,也才有空间容纳其超烈浓香所以吃礼泉烙面,一般三四筷子就吃完了一碗。
也正因如此,当地人吃起烙面显得特别豪放、动辄就是一二十碗,黄口小儿也能轻松吃上七八碗外地不明底细者,一听到礼泉人这种饭量,往往惊愕,第二,吃时要速战速决。
万不可拿着筷子吃吃停停,搅搅拌拌,互相寒暄,因为细薄的烙面浇上汤头后迅速膨胀,只有即浇即食,才能品味到烙面的筋细和汤的辣香,这正是礼泉烙面的神韵所在。
如果吃时拖拖拉拉,面在汤里泡的时间稍长,变成软糊一摊,那就难吃了,第三,只吃面不喝汤、因为礼泉烙面的特点。
面中已饱吸浓汤,汤面早已浑然一体,如果吃了面还喝汤,很容易形成假饱,而且饭后肯定口渴不止。
经常有外地人到礼泉吃烙面,吃完面后习惯性掀起碗底将汤一饮而尽,还大呼过瘾,成为当地人茶余饭后的笑柄。
还有的人吃烙面时一抓一大把,浇上汤后变成稀糊一大碗,末了还评价说,这么难吃的面,真不知礼泉人为啥还当成宝贝!这就像吃西瓜,横着是吃西瓜,竖着就变成洗脸了。
所谓食有食道,吃有吃窍,美味当前,想吃出滋味,一定要讲究方法,尤其是一些地方特产,外地人多不了解,多向当地人请教,才不至于入宝山而空回,甚至闹笑话。
烙面对于礼泉,似乎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礼泉北部山区,逢年过节开荤打牙祭吃烙面自是不必说,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摆开筵席,早饭必定是吃烙面。
席是流水大席,上桌食物却只此一样,寒冬腊月,呵气成冰时分几张木桌当院摆好,各路吃客四方坐定,执事的一声令下,端盘的接踵穿梭,一碗碗滚汤浇好的熔面一窝蜂地端上桌。
上席老者一声“端碗”,众人胳膊齐伸、你不用他指派,他不消你安顿,满桌寡言,一心吃面,顷刻间,满院“吸溜吸溜”之声鹊起。
一碗烙面只是三两口,吃完汤碗立即推到一边,头不抬嘴不擦,迅速端过另一碗接着再吃。
不消片刻,各个桌面上就塞满了刚端上来热腾腾的烙面碗和红艳艳的该端下去的汤碗。
此时,就苦了那些端盘子跑堂的半大小伙子了,烙面碗来回更替速度太快,需要不停地端上刚浇好的焙面碗,同时撤下客人刚吃完的汤碗。
一旦开席,他们就是拉满了弦的弓,上紧了发条的钟,需要有脚不点地之功,手托木盘子来回都得一溜小跑。
你就看吧,满场院弥散的是烙面汤的香辣,升周的蒸汽里,人头攒动,碗碟叮咣,坐着的客人吃得是头顶冒白气.端盘的小伙跑得是脸颊淌热汗。
如此三番五次过后,方才雨收风住,宣布这一轮吃喝结束,桌面上碗筷端下,打下手的赶快抹桌子擦板凳等待下一路吃客上场。
吃完饭的人们却并不急于离开,往往你搀我扶,聚到屋里,再一番你推我让,脱鞋上炕,你问我端了多少下,我问你吃了十几碗,而后又三国水浒战国春秋地摆开话场子。
主人早泡好配茶,准备好旱烟,趁着烙面的余香,喝几虫茶,抽两锅烟,说今年的庄橡,谈明年的苹果(苹果也是礼泉的一项特产)。
脚底热烘烘,心里暖融融,这一刻,如果问谁是神仙,那这一屋子人都觉得自己是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