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朝温彦博的碑文记载,结合大量的历史书籍记载和大量的太原堂温氏老族谱记载相互应证,可以肯定温氏太原堂的远祖是唐叔虞,而不是夏朝的温平。
一、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文(温彦博碑文)摘选
“昔者帝妫升历,九官奋其庸;有周诞命,六卿扬其职。国钧总於公相,赞乎二辅;极密归於台阁,成乎百官。淳雅推被于寀寮,勋庸特铭于锺鼎,是以功高魏赵,治比高傒,此炀帝载其盛德,建武嘉其卓操也。若夫昴宿丽天,感其灵者人杰;嵩岳镇地,降其神者国桢,叶□梦於彲,作□器於舟楫,其资也超庸器于陶窳,而其操也坚贞心于金石,此又岂虚誉哉,抑功无复加也矣。
公太原祁人,讳彦博,字大临,系姬文之远胄,派唐叔之遥源。食邑河内,世功开其绪;著姓晋阳,世德派其祚。虽曰安国名震于寰中,而实持世之大义,独□于天下。世之勋烈未真著于众□□,盖犹培娄之望岱华,潢污之让河海。祖裕,魏太中大夫。言为准的,行成表缀,廊庙翘首,搢绅结辙,仿公叔而比德,颜思行而并驰,风追赤芾,使重皇华。随赠司马,皇朝赠魏州刺史。聚萤励学,梦鸟成文,名冠海中,望隆日下。孔门密子,声华不显於当时;颍川陈君,哀荣无闻於异代。能兼之者,不亦优乎!公建两仪之功勋,垂百世之懿德,穷节义以明之,敦礼让以行之,故能内疚常怀,外防自维,具耿光,映远识,所以知其洋洋焉若洪河之东注,岩岩焉犹华岳之西峙。若乃三德六行,列圣之所重也,举错必践其域,陈疏裕略,先贤之所难也。......”
温彦博碑文书画照片二、大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温公墓志(温彦博墓志)摘选
公讳彦博,字大临,□□太原祁人也。其先分土于晋,勤王□□□□书社於温,乃□□於韩魏,□其鸿魏,载德流其茂社。是以魏图伊□,曼基驰龚黄之□,□□多故,太真□□□之绩。永言盛烈,可胜言哉。祖裕,魏太中大夫。澄波万顷,竦岩千仞,屈迹中(缺十六字)皇朝赠魏州诸军事魏州剌史。文为德表,范为士则,荣被幽泉,芳流史。
公陶皇灵之正气,体生民之上姿,因心而齐曾闵,抗迹而偶扬墨。行之所践,比一乡而靡贵;言之所应,逾千年其如响。下帷纵志,含□擅奇,采学肆之珠玉,价倍梁楚;伐翰林之杞梓,材高廊庙。临川永叹,望古遐想,讥沮溺之长勤,陋晏管之底绩。是以屈已成务之规,肇於傅岩之下;经国应变之术,得於圯桥之上。岂唯马况清□阳之器小,桓彝□叔通鉴称季野之名高而已哉!随开皇中,有诏举士,公首应嘉招,以封荣高第,□□礼省,寻除通事舍人。敷纳青蒲,雍容丹陛,冕旒悦其音旨,绅美其风标。......”
以上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文(温彦博碑文)摘选和大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温公墓志(温彦博墓志)摘选。
温彦博碑文于公元年由唐朝宰相岑文本撰写,唐朝银青光禄大夫渤海男欧阳询书,后为唐昭陵李世民陪葬品,现该碑文收藏在昭陵博物馆第一陈列室中。该碑文为国家重点文物,其拓片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记载了温彦博是周代唐叔虞之后:“公太原祁人,讳彦博,字大临,系姬文之远胄,派唐叔之遥源。食邑河内,世功开其绪;著姓晋阳,世德派其祚。”
温彦博墓志于公元年由唐朝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撰并书,其同样记载了温彦博出于周代的晋,唐叔虞封唐国,其儿子燮将唐国改晋,并封为晋侯。墓志记载温彦博的先祖分土于晋:“公讳彦博,字大临,□□太原祁人也。其先分土于晋,勤王□□□□书社於温,乃□□於韩魏,□其鸿魏,载德流其茂社。”
温彦博墓碑文三、昭陵及温彦博墓
昭陵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昭陵陵园周长60公里,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昭陵陪葬墓主要有温彦博、长孙无忌、程咬金、魏征、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龄、孔颖达、李靖、尉迟敬德、长乐公主、韦贵妃等墓,还有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等15人之墓。温彦博是最早入葬昭陵的朝廷重臣,其神道碑称,贞观十一年六月四日(公元年7月1日),温彦博薨于旌善里,唐太宗“诏有司立碑纪德,给茔地于昭陵之侧”。
温彦博墓说明四、温彦博在昭陵博物馆中的馆藏文物
1、虞恭公碑(温彦博
《虞恭公碑》又称《温彦博碑》,是《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的简称,唐贞观十一年(公元年)十月立,36行,行77字。额篆书“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虞恭公温公之碑”4行16字。由当朝宰相、唐代文学巨匠岑文本撰文,唐四大家之首欧阳询书。可谓“撰、书皆名流,文、字俱佳品”。虞恭公碑,现收藏于昭陵博物馆第一陈列室。
2、温彦博墓志
温彦博墓志由欧阳询撰并书,作于唐贞观十一年,该墓志长宽各五十六厘米,共三十六行每行三十二字,共一千一百五十二字。出土于陕西省礼泉县,现收藏于昭陵博物馆中。
四、温彦博辉煌的家族
温彦博三兄弟画像唐朝温彦博有三兄弟,兄长温彦宏参与机务,官吏部尚书,封黎国公;温彦博官至尚书右仆射(宰相),封虞国公;弟弟彦将官至中书侍郎,封清河郡公。时称“温氏三彦”、“一门三公”。唐朝温彦博家族将太原堂温氏推向了辉煌历史的顶峰,史称“温氏三彦”、“一门三公”。
特别是温彦博,生前死后都获得了最高的荣耀。他曾在隋朝担任文林郎、通直谒者,后为幽州司马,随罗艺归唐,历任幽州总管府长史、中书舍人、中书侍郎、雍州治中、御史大夫,封西河郡公。贞观四年,升任中书令,进封虞国公。贞观十年,升任尚书右仆射。十一年,病逝,追赠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谥号为恭,诏命陪葬昭陵。
温彦博画像五、温彦博碑文的远祖记载
温彦博的碑文和墓志铭都明确记载了其远祖是周朝的唐叔虞,温彦博碑文于公元年由唐朝宰相岑文本撰写,唐朝银青光禄大夫渤海男欧阳询书;温彦博墓志于公元年由唐朝银青光禄大夫欧阳询撰并书。同时,在书写温彦博碑文之前年的南北朝时期(年)由官方组织编写的《姓谱》中,就记载了:“唐叔虞之子,受封于河内温,因以命氏”。从而证实温彦博的碑文和墓志铭中的远祖认定为唐叔虞有史可查,有据可依。再加上唐朝宰相岑文本和唐朝银青光禄大夫渤海男欧阳询都是历史上著名人物,都是精通历史的大文豪,他们写出的资料真实可信。而温彦博的碑文和墓志铭要成为唐朝皇陵的陪葬品,那肯定要经过无比严格审查其真实性,如果有错误那是欺君之罪,将牵连九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温彦博的碑文被确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其拓片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那更是要经过多少国家顶级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姓氏学专家联合审核认定,其真实性不容置疑。
综上所述,从唐朝温彦博的碑文记载,结合大量的历史书籍记载和大量的太原堂温氏老族谱记载相互应证,可以肯定温氏太原堂的远祖是唐叔虞,不是夏朝的温平。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一本历史书籍有夏朝温平的记载、海内外没有一本老族谱有夏朝温平的记载、没有找到夏朝温平有儿孙名字的记载、太原堂温氏最早的古碑文也没有夏朝温平的记载,所以夏朝的温平与太原堂温氏没有任何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