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县推进乡村振兴纪实致富有产业安

5月22日,袁西锋采摘好乳瓜等着客商来收购。

本报记者马腾文/图

6月8日,袁西锋在刚刚拔完水果西红柿和乳瓜蔓的大棚里,种上了一茬甜瓜。“3个月后,这茬甜瓜就能上市了。”他说,现在光靠种植大棚瓜果蔬菜,一年就能挣20多万元。

袁西锋是礼泉县昭陵镇肖东村一位普通农民。自从去年9月礼泉县在县城北部山区及“旱腰带”地区实施“十里乡村振兴经济长廊”建设以来,很多像袁西锋一样的农民,都依靠设施农业产业走上了致富道路,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经济长廊”拓宽农民致富路

礼泉县地处渭北台塬地带,土层深厚、丘陵多、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苹果。过去,当地大部分农民都依靠种植苹果获得了稳定收入。但是,受果树老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礼泉苹果渐渐走了“下坡路”,主要表现在:生产管理模式落后,耕作方式粗放,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加工技术滞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等。

近年来,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礼泉县铆足了劲转型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县城北部山区及“旱腰带”地区实施“十里乡村振兴经济长廊”建设,重点发展苹果、石榴、葡萄等设施农业产业,规划面积达3万余亩。全县基本形成了北部山区优质苹果产业、中部“旱腰带”特色杂果产业、东部设施农业产业、南部时令水果产业等优势农业产业带。截至年底,礼泉设施农业面积发展到3.6万亩,总产量达12.6万吨,产值达12.8亿元;“万元果”果园发展到28.84万亩,果业产值38亿元;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同比增长11.4%。

■设施农业鼓起农民“钱袋子”

年至今,肖东村投资余万元建成占地亩的特色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按照“支部引领、党员示范、合作社入股、群众参与”的运营模式,积极探索“三变”改革路径,实行“三统一分”管理,吸纳群众入园务工,带动群众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村集体年收入40万元,形成了全村果业、养殖、设施农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在礼泉县史德镇东兴村的田间,该村村支书穆军介绍,东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通过整合土地,建设亩生姜基地,为当地老百姓搭建起就近就业的平台。村民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走上“一份土地挣双份钱”的富民增收路。

在礼泉县西张堡镇智慧生态农业产业园区,20个集中连片的智能日光温室大棚里种满樱桃树,与传统樱桃树不同,这些樱桃树树冠较小,种植在特制的容器里,工人短时间内便可完成疏花、修剪等工作。据介绍,该产业园区采用限根矮化密植模式种植樱桃,并使用智能控温技术来提高产量,在丰产期每棚可产樱桃公斤以上,亩产值超过30万元。

“以前种苹果,产量销量都不好,村里很多土地就闲置了。土地流转后,村里建了大棚,把这些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了。”家住园区附近的刘维侠说,她在园区打工,每天有元的收入,还经常学习新技术,每天都过得很充实。

■乡村治理打开群众“幸福门”

农民手里有钱了,生活质量也在飞速提升。“十里乡村振兴经济长廊”给礼泉农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两年前,礼泉县的多数农民还使用着旱厕。“一块木板两块砖,三尺栅栏围四边”曾经是农村厕所的真实写照。

6月9日中午,在地里干了一上午农活的昭陵镇高尧村村民高丰产,一回家便麻利地冲了个澡,一身的疲惫立马一扫而空。“一个种地的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冲凉,放在过去,想都不敢想啊!”提到家里改造后的厕所,高丰产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改厕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太大了,环境干净卫生了许多,我们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记者走进高丰产家的后院,映入眼帘的是花园里五彩缤纷的小花,再往里走,就是他家的新厕所。记者看到,厕所内部装了一个蹲便器和一个坐式马桶。“坐式马桶是专门给老人和小孩用的,老人再也不用为上厕所烦心了。”高丰产一边说一边做着示范,“你看,轻轻一踩阀门,水一冲,干净又方便。”

小厕所,大民生。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是提升农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改善现代农村生活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群众健康,关乎农民家家户户的生活质量。高尧村自年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以来,过去每家每户建在门外的旱厕不见了,村道变得更加整洁,到处绿意盎然。

厕所革命是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窗口。近年来,礼泉县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年完成改厕户,年完成改厕户,年完成改厕户,基本实现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全覆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94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