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戏曲院团目前生存现状
年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将原咸阳市人民剧团、咸阳市大众剧团、咸阳市豫剧团合并组建了咸阳市演艺有限公司,现有演职人员60多人。全市13个县市区国有剧团11个(秦渭两区无剧团),能基本承担文化演出任务的剧团11个。县级剧团共有人,其中演员人,管理人员37人,编创人员10人,其他62人。经费来源为少量财政补贴及参加一些庙会、农村居民红白喜事及节庆、庆典收入。市演艺公司演员平均收入元左右,县级国有剧团演员一般收入元左右。淳化县剧团略高,收入多元。市县文艺院团改制后,普遍存在着演出减少、收入低且不稳定、为生计忙于奔波,人员士气不高、人心不稳但积极想办法,对个人发展及以后生活和单位前途些许担心的现象。
根据年全国戏曲剧种普查统计,我市目前主要存在的剧种是秦腔、弦板腔、眉户以及礼泉小戏。秦腔的主要代表作是《白居易》《大汉苏武》《骆驼巷》等,弦板腔的主要代表作是《福寿图》《范紫东》《迟到的忏悔》,长武县剧团演唱剧种是秦腔和眉户兼顾,代表作是《梁增基》,礼泉县小戏的主要代表作是《生死状》《老大背母》《上任路上》等等。
泾阳县泾河艺术团-屠夫状元二、原因分析
目前在支持戏曲创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专门艺术创作机构。文化体制改革后,咸阳市撤销了艺术创作研究室,将这部分职能划入新组建的群众艺术馆。群众艺术馆主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没有专门的艺术创作科室及人员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及创作,直接导致艺术创研工作处于自发而为状态,缺乏一定的组织,协调及指导。
2、没有专项仪式创作经费。经费制约着艺术精品生产和发展。艺术创作前期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以保证艺术工作正常运转,受各种因素影响,特别是投资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没有资金支持从而导致工作难以开展。
3、没有剧目排演资金保证。对前景较好的作品不能按时排演,影响艺术创作生产及创作人员的积极性。三年来,除《福寿图》《七擒孟获》等少量剧本获排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外,大部分剧本仍无法搬上舞台,存在着创作的多、收集的多、排演得少的现象,挫伤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
4、没有专项支持创作政策。缺少大力鼓励支持艺术创作的政策,创作人员缺乏创作动力。文艺创作是文艺工作者在文、史、哲各方面修养和积累的综合表现,特别需要生活上的积累、思想上的沉淀和艺术上的反复打磨,一部作品需长期的准备,极不易出成果。艺术创作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从事艺术创作的政策支持或支持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缺乏中长期规划,不能使艺术工作者安心创作,加之创作的作品难以找到展示平台,使艺术创作人员缺乏创作热情及动力。
我市在支持戏曲演出方面的主要问题
1、设施陈旧,设备老化。目前,咸阳市演艺公司无专用演出场地,仅有的排练场地面积小、设施旧、条件差,雨天漏雨、刮风漏风。三原剧团使用时间已有几十年,空间狭小,屋顶渗漏,已严重影响正常排练,高、险、难节目更无法进行。淳化、泾阳等剧团的灯光、音响、服装道具等必需演出设备已有十几年没有更新,大部分已处于报废和淘汰状态。
2、流失严重,人才断档。近年来,我市文艺演出院团由于硬件设施落后、政府投入不足、演出收益较差等原因,造成院团职工的待遇很低、信心不足、流失严重,条件好的演职人员纷纷跳槽,另谋发展之路。特别是导演、主演、作曲、舞美、化妆等高层次的专业人才奇缺,遇到重要的排练演出活动,都要临时聘请演职和创作人员,不仅增加了排练成本,也降低了演出收益。市演艺公司排演大型秦腔历史剧《白居易》聘请导演花费11万元,致使有限的排演经费特别紧张。
3、投入不足,生存艰难。近年来,我市文艺演出院团除每年市财政给予在编人员工资补贴外,几乎没有任何的政府投入和社会赞助,仅靠商业性演出收入维持生存。市县剧团平均每年获得的商业性演出收入分别为十几万元或几万元,扣除演出税收后,仅能勉强支撑院团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对院团的基础设施、服装道具、社会保障等的投入几乎为零。因此,造成了文艺院团基础设施陈旧、无力创作精品、无法引进人才。由于经费短缺,兴平市剧团创作的《失骡记》、彬县剧团创作的《桃花泪》等多个剧本虽已写好数年,因缺钱缺人无力编排,至今仍束之高阁,未能搬上舞台。
4、包袱沉重,融资困难。文艺演出院团建团的时间长、历史包袱重,欠帐多,底子薄。市演艺公司没有自已的排练场地及房屋,到处租房打游击,永寿剧团的一些破旧房屋也不属于优质的房地产资源;淳化剧团以前挂靠西安一公司,现自谋出路。文艺演出院团普遍存在着既无资产抵押、又无自有资金和配套资金的情况下,无论是贷款,还是吸纳社会资本、寻找战略合作伙伴都非常困难,在很大程度上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文艺院团发展的瓶颈。
三、建议和对策
1、强化党建引领。党的领导是确保文艺院团改革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基本原则和保障,通过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强化党的建设以及各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院团改革服从和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的党性意识,提升文联工作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的宗旨意识。要充分利用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有利契机,结合院团的实际,按照中央和省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抓好艺术院团的深化改革工作,用活机制,激活队伍,承担起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之责,发挥好国有文艺院团的示范带动作用。
2、推进艺术创新。创新是文艺演出院团及戏曲永葆生命活力的源泉。应围绕秦文化及我市特色文化,进行艺术创新,在艺术题材的拓展、艺术思想的挖掘、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表现方式、舞美灯光音响等方面,大胆探索,实现突破,努力提高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注重社会效益。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主要是指国有文艺院团通过舞台艺术作品创作生产、演出传播、普及培训等活动,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拓展中外优秀文化艺术交流、提高升华公民思想道德水平和艺术鉴赏审美水平等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国有艺术院团在创作生产艺术作品时,应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强化社会效益的评价考核,加强舞台艺术创作导向引领和价值引领的制度安排,激发国有文艺院团艺术创作活力。
4、加大保障力度。要在改革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保障转制院团演职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注重与其他部门的协调,妥善解决转制院团演职员工关心的现实问题,保障好转制职工的合法、切身利益。不断强化早改革、早受益的政策导向,通过事业发展调动改革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广大演职员工在充分发挥艺术才智的同时,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通过多种途径,让文化管理部门和院团系统、全面、准确地了解院团改革政策的内涵和操作的方法步骤,为政策的有效执行创造了条件。同时,鼓励各县市区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更加优惠可行的政策。大力支持市县级剧团的发展,复排经典剧目,深入广大农村进行文化惠民演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
5、完善改革措施。加大政府购买戏曲演出文化惠民力度。市级文化部门每年采购戏曲精品不少于场,进一步激发文艺院团演出的积极性。抓好剧本创作,每年召开重点剧本讨论会,对遴选出剧本予以跟踪、重点扶持,优先推荐给演出团体进行排演。重点抓好现实题材剧目的创作、排演。通过举办戏迷大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发现人才、繁荣群众文化生活,提高演员业务水平。深刻认识和把握不同艺术形式的发展要求,尊重艺术创作生产的规律。根据文艺院团、演出场馆的不同性质和功能,分类指导,一团一策。对文艺院团所需部分经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予以扶持,同时坚持兼顾市场,着力提升市场经营能力。
6、提升改革成效。改革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扶持、创新机制、增强活力的总体要求,深化我市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机制改革,整合文艺院团和演出场馆资源,激发文艺院团创新发展活力,夯实文艺创作和演艺产业发展的基础,更好地发挥文艺院团在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和提升城市软实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把院团体制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让改革的过程成为转变方式、优化结构、加快发展的过程。不仅要规范转制,为转制院团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奠定基础,还要在深化拓展、规范运行上下功夫,在提高层次、提高水平上下功夫。
7、加大支持力度。提高政府财政对文艺院团的扶持的力度,逐步改变过去以人头费拨款为主的投入方式,变为在公益性演出环节进行财政补贴。大力支持市县剧团深入广大农村进行文化惠民演出。支持乾县剧团复排经典剧目、传承保护、参加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8、抓好剧本创作。组织开展好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鼓励支持编剧人员迈开双脚、深入基层,从人民中间吸取营养、讲好中国故事,创作一批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扫除奢靡颓废之风的优秀剧本。研究制定优秀剧本、优秀主创人员奖励办法。每年召开重点剧本讨论会,对遴选出剧本予以跟踪、重点扶持,优先推荐给演出团体进行排演。
9、增加购买金额。积极争取当地财政支持,不断加大政府购买演出资金的力度,增加惠民演出的购买场次和场次补贴金额。
10、制定奖励政策。制定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的奖励办法,调动创作人员积极性。同时认真制定阶段性文艺精品创作生产规划,做到策划一批、储备一批、打磨一批、生产一批,实现精品的可持续发展。
咸阳秦兴演艺有限公司-对银杯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