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家村乡村自主振兴的范本四十年再出发三

记者刘林

秦中自古帝王州,在八百里秦川上,分布了从西周到盛唐的72座帝王陵墓,其中,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唐昭陵就坐落在与秦岭南北相对的九嵕山上。

多年后的今天,山脚下广袤的昭陵陪葬区已经被大大小小的村落所取代,人称“陕西小丽江”的袁家村就在其中。这个原本只有人的小村子,现在更像一个古代城镇,有三面带着垛口的城墙,内里是数条不同风貌的街道,石板铺就的路面、挂着幌子的食肆、古朴的关中建筑,仿佛时光倒流。

十一年前的袁家村差不多是一个“空心村”,村办工厂陆续关门,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除了废旧的厂房,只有三排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统一建设、成丁字形排列的住宅。当时,无论是外地来陕游客,还是关中本地人周末休闲游,都不会想到袁家村。

而今日的袁家村已被评为国家AAAA旅游景区,在网上流传的西安旅行攻略里,袁家村常常和兵马俑、华山、大雁塔、明城墙等一起作为备选热门景点。年,袁家村人均纯收入十万元以上,年接待游客万,旅游总收入超过3.8亿元。村里的大小合作社,分红频率低的一年分一次,分红频率高的一个月就分一次,收益非常可观。同时,袁家村吸引了多名创客,吸纳多人就业,还把关中印象体验店开进了西安和咸阳,生意火爆,一座难求。

如果用中央对乡村振兴提出的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来比照,袁家村可以说已经基本实现了这一目标,而这一切不过是在短短十年间发生的,而且是由袁家村自主完成的。袁家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他的经验可以复制吗?

以民俗为突破口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袁家村是出了名的“烂杆村”,全村37户人家,大多住在低矮的土胚房中,有15户甚至住在地坑窑里。这样的日子一直到年郭裕禄担任书记以后才逐渐有所改观。为了解决温饱,郭裕禄带领全村上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通过挖坡填沟、平整土地、打井造渠,把村里的坡地、小块地变成平展整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粮食产量节节攀升,袁家村也成为发展农业“学大寨”的模范村。

改革开放后,袁家村根据中央“宜分则分,宜统则统”的精神,没有分田到户,而是选择继续集体经营。进入80年代,袁家村通过村办工厂很快走向了小康,又成了发展集体经济工业企业的模范。一直到90年代,集体工业整体走下坡路,袁家村村办工厂陆续关门或由国企吸收合并,袁家村这个曾经的明星村成了“空心村”,就连郭裕禄的儿子郭占武也成了外出打工的一员。

年袁家村除了废旧的厂房,还只有以三排统一建设、呈丁字形排列的住宅,到年,袁家村已经新增了康庄老街、小吃街、作坊街、书院街、祠堂街、酒吧街、艺术长廊等多条街道年,郭占武回村接替他父亲郭裕禄担任了村支部书记。郭占武想重振袁家村,通过发展旅游业来让村民富起来。但从旅游专业人士到地方领导乃至本村村民,都不认为袁家村适合发展旅游业。“没山没水,就算去农家乐,也是去西安南边的秦岭啊。”当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这么说。

郭占武没泄气,请了陕西省旅游规划方面的专家,希望他们能指点迷津。“大大小小的专家,我找了20个,等回到西安请他们吃饭,吃完饭,有人说,郭总你说一下真实目的,他认为我是想骗国家钱呢还是想干啥呢?他认为,我们村就做不了旅游,西安人都不愿意往北边走。”年郭占武在首届中国古村大会上回忆当年时说,“有一位回话说,20年之后再看,等大西安发展起来再说。还有人说,你要是有兵马俑这样的景点就好做了。我说,我要是有兵马俑、有法门寺,还要找人做规划做设计?”

“最后,是我们自己,因地制宜,决定做民俗,用民俗来吸引游客。”郭占武说。于是,他带着村民,一起动手建了袁家村旅游的第一条街道——康庄老街,在这条老街上,一个个小作坊向游客展示关中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面粉、油、辣子、豆腐、布和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最初的游客是他们“求来的”。当时,袁家村所在的礼泉县在全县支持发展旅游业,袁家村希望政府将一些接待项目放在袁家村的农家乐,既节约财政开支,也别开生面。慢慢的,袁家村的口碑效应不断显现,游客越来越多,年接待游客人次从10万增加到30万、60万、90万。后来,本村村民的农家乐已经没有能力全部承接,因此,袁家村在年又建了小吃街,就此踏上了持续不断的升级之路。

逆产业升级之路

已定居袁家村的中国新农村建设袁家村课题组组长宰建伟将袁家村的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从年到年是初始阶段,所谓乡愁版袁家村,反映的是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以关中传统老建筑、老作坊、老物件等文化遗产所代表的关中民俗为内涵,初步满足了都市居民周末一日游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段时间,袁家村的规划设计、建设、营销推广,都没有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参与,也没有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更无银行贷款、社会融资和外部资本进入。袁家村人戏称,都是他们自己“指手画脚”(用脚量一量,用手指一指)出来的。

年,袁家村开始发展乡村度假游,并陆续增加了很多新的业态,客栈、民宿、咖啡厅、酒吧、书屋、创意工坊等相继出现,文创青年、时尚达人也开始参与到袁家村的投资经营中。这是“时尚版的袁家村”,宰建伟说,“阳光下的袁家村逐渐实现了向月光下的袁家村的转变”。

清晨,游客还未涌入的袁家村。左侧,上为康庄老街,下为小吃街;右侧,上为书院街、下为艺术长廊。年以来,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来到这里,袁家村不断扩容,“进城”、“出省”逐渐成为袁家村重头戏,年,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的第一家进城店在西安开业,这是宰建伟所说的“城镇版”的袁家村。

这三个阶段反映在产业上,就是郭占武总结的,从关中民俗旅游开始,到乡村度假游,最终发展农副产品产业。

起初带有民俗展示性质的辣子、油、面、醋、豆腐等作坊,与后来建设的粉条、醪糟、酸奶等作坊一起,同时满足袁家村的农家乐、小吃街、进城店的需求。这些作坊所用的原料又是从周边乃至全国各地农产品中遴选出来的,由于需求越来越旺,作坊也陆续开始转型,酸奶和粉条都陆续在外设厂生产。袁家村计划将作坊合作社变成袁家村的食品工业园,专门生产需要的食品。

这条产业链被袁家村人概括为由“三产”带动“二产”再带动“一产”的逆产业升级之路。

袁家村的升级进阶,其实也是袁家村新老村民自己的升级进阶。今年曾两赴袁家村调研的北京民俗旅游协会怀柔分会会长李玉荣对此颇有感概,她对界面新闻说:“他们不是关上门自己搞,而是不断地学习,那种开放的心态表现在方方面面。”

在决定发展旅游之后,郭占武带着村干部、村民陆续参观学习了很多知名旅游点,包括西安周边、秦岭农家乐、成都锦里和宽窄巷子、大理丽江,后来还远赴日本。袁家村53号人家在年开始做农家乐,女主人周宏亮就参加了那次日本之行,她说,去日本参观学习是村里出钱,主要看看人家怎么待人接物、怎么与人交流。

袁家村还常年开办村民学校,最开始,郭占武亲自给村民讲课。年,又办起了村民夜校,每周三一期,有本村新老村民的经验交流,也有外部专家的讲授。68岁的新村民曹培峰大爷一期没落,每周三都在关店后去听课,界面记者在旁听的时候恰好坐在了他的旁边,曹大爷全程认真听讲。曹培峰对记者说:“我文化程度低,多听一听,效果挺好的。”在讲课中提到的有关服务态度、商品外形及摆放的影响等,都已经被曹培峰有意识的用到了经营中。

袁家村也在不断吸纳人才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年,郭占武曾在出席首届古村大会时公开表示,他们很有危机感,袁家村已进入发展瓶颈,本村的智慧想法已经做到了极限,下一步要再发展、再上一个台阶,希望有更多的专家来袁家村多做一些尝试。

袁家村已有不少具有专业知识或丰富经验的新村民。被村民们尊称为宰老师的宰建伟早在10年前就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98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