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西安,人们往往首先联想到的是其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深厚历史底蕴,以及众多文物古迹所散发的璀璨文化光芒。作为陕西省会,西安不仅是文化教育的中心,更是经济繁荣的枢纽。回顾历史,西安的建城史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当时伯候姬昌在今西安城西南建立了丰京,而周武王姬发则在沣水东岸营建了镐京,为西安作为古都的辉煌历史揭开了序幕。此外,咸阳的起源也与西安紧密相连。秦孝公时期,秦人因在护送周平王东迁时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诸侯并建都于雍城(今凤翔)。随后,秦国不断向东迁徙,最终在商鞅变法后迁都至咸阳,也就是现在的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附近,这标志着咸阳城的诞生。现在有人认为秦朝的都城是咸阳,而非西安,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在古代,西安和咸阳是一体的,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明确。秦孝公时期的咸阳宫位于今天的咸阳市渭城区,而随着秦宫的扩张,其边界逐渐向渭水南岸延伸。据《关中记》记载,秦孝公定都咸阳,其所在地的渭城在渭河北岸;而始皇时期,都城已经迁移至渭河南岸的南城,这一区域现在归西安市长安区管辖。秦惠文王为了解决咸阳宫空间不足的问题,在渭河南岸兴建了章台宫和兴乐宫。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选择在渭河南岸的阿房宫作为都城,这里现在也是西安市长安区的一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年以前,这一区域都曾属于咸阳的管辖范围。
在汉朝建立后,刘邦将都城定在长安,并对秦朝的兴乐宫进行了修缮,改名为长乐宫。在秦章台的基础上,他又修建了未央宫,并撤销了咸阳的名字,将其改为新城县,最终并入长安县。自此,长安继承了咸阳的地位,成为了一个新的政治中心。在民国之前,咸阳县、长安县、咸宁县、兴平、武功县、礼泉县、三原县、泾阳县等都是西安府的属县,它们共同构成了西安地区的行政版图。直至年,咸阳地区得以晋升为咸阳地级市,同时,咸阳县级市更名秦都区,标志着咸阳市的完全独立,并与西安市一同归属于陕西省的管辖。由于咸阳市沿用了“咸阳”这一古老名称,现代人往往误以为如今的咸阳即为秦始皇时期的都城,而实际上,西安才是秦朝的都城。要追溯咸阳的历史,我们得回到周朝末期,那时周幽王因烽火戏诸侯而激怒戎狄,导致镐京(现今西安)陷落,无人援救。周幽王在混乱中丧生,其子周平王为避战乱,将都城迁至洛阳。秦人因护送周平王有功,被赐封为诸侯国,并获得旧都故地的领有权。在成为诸侯国后,秦人驱逐了戎狄,选择雍城(今宝鸡凤翔区)作为都城。随着秦国实力的逐渐壮大,秦献公决定将都城迁至栎阳(现今西安东北部的阎良武屯镇)。到了秦孝公时期,他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使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脱颖而出。然而,栎阳已无法满足秦国的扩张需求,因此在秦孝公十二年(前年),秦国决定从栎阳迁都至咸阳(今咸阳市渭城区窑店街道至正阳街道之间)。他们在渭河以北、九嵕山以南的地方建立了新的都城,并依“山南水北为阳”的命名规则,将新都命名为咸阳。自此,咸阳正式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城市。秦国一统六国后,咸阳成为了全国的政治中心。这座城市横跨渭河,河的北岸巍峨耸立着壮观的咸阳宫,而河南岸则布局着章台宫、行乐宫,后来秦始皇又下令修建了阿房宫。然而,秦末的战乱中,项羽攻入咸阳,一把火将这座昔日繁华的都城付之一炬。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出后,虽然恢复了咸阳,但为了纪念新城,将其更名为新城。到了武帝时期,因咸阳紧邻渭水,便更名为渭城,咸阳之名由此消失。直至十六国前秦皇始二年(年),咸阳郡重新设立,治所位于长陵城(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三十里怡魏村附近),咸阳之名才得以恢复。随后,明朝洪武四年(37年)设置了咸阳县,并将县治迁至渭水驿(即现秦都区所在地)。明末至清末,咸阳及其周边地区如兴平、泾阳、三原、醴泉等县均归西安府管辖。民国时期,咸阳县隶属于关中道。年新中国成立后,咸阳地区被划分为三原、咸阳、邠县三个分区。年5月,三原、邠县两个分区被撤销,随后,咸阳分区被改组为咸阳专区,同时,咸阳县被划归至咸阳专区之下。96年0月,咸阳专区涵盖了咸阳市、兴平、鄠县、盩厔、高陵、三原、泾阳、淳化、醴泉、乾县、永寿、栒邑、邠县以及长武等3个县。随后,在年,咸阳专区更名为咸阳地区。然而,到了年,咸阳地区被撤销,咸阳升级为省辖地级市,同时,原县级咸阳市则更名为秦都区。在年2月,秦都区又进行了调整,以市区乐育路为界,东部设立了渭城区。至此,咸阳下辖秦都、渭城两个区,以及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泾阳、三原、兴平、武功等个县。时至今日,年,咸阳依然辖有秦都、渭城两个区,并增设了兴平、彬州两个县级市,同时保留了礼泉、乾县、永寿、长武、旬邑、淳化、泾阳、三原和武功等9个县。
长安与西安的历史渊源周文王在丰京建立了都城,而周武王在灭商后选择在镐京建都,这两个历史悠久的城址如今共同构成了西安市的长安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定都咸阳,其宫殿横跨渭河两岸,这也使得西安成为了秦朝的都城。随着秦朝的衰落,西汉高祖五年(前年),在咸阳废墟之南,大汉的宗庙被建立起来。在咸阳残破的行乐宫基础上,长乐宫和未央宫得以兴建,新城因此得名“长安城”,寓意着“长治久安”。后来,长安县应运而生,而长安城所在地区也被赐名为“京兆”,象征着“京畿之地”的重要地位。三国时期,长安隶属于魏国,位于雍州刺史部,归属京兆郡。西晋时期,长安依旧属于雍州京兆郡。到了北魏,长安的地名得以保留,仍属雍州。
隋朝建立之初,由于长安旧城历经战乱,破败不堪,隋文帝在开皇二年(年)下令在汉长安城东南的“大兴县”基础上兴建新城,并命名为“大兴城”。
唐朝建立后,对大兴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增修和扩建。唐朝以中轴线为界,重新划分了长安县与大兴县的行政区域,并将“大兴县”更名为万年县,寓意“万年长安”,同时恢复了“长安”这一地名。此后,长安城所在地一直属于京兆地区。长安县与万年县,在唐朝时均隶属于京畿道京兆府。然而,在唐天宝七年(年),万年县被改名为咸宁县,直到唐乾元元年(年)又恢复为万年县。五代时期,京兆府在后梁时被改为雍州,并设立大安府,后唐时又改回京兆府。宋代以后,这里先后设置了陕西路和永兴军路。尽管赵匡胤曾有意迁都长安,但最终因部下反对而放弃。金代时,永兴军路被改为京兆府路。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年),长安失去了作为首都的地位,京兆府也改名为安西路。然而,在皇庆元年(32年),因安西王叛乱,安西路又被改为奉元路。元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金代相似,仍采用行省制,并设立了长安县和咸宁县,它们都属于奉元路。
到了明朝,朱元璋在洪武二年(年)将奉元路改为西安府,寓意“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流传至今。明朝时期,行省制度有所变化,被承宣布政使司所取代,而长安县和咸宁县仍属于陕西布政使司西安府。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曾有意迁都长安,并派太子朱标前往西安考察。然而,太子在考察后不久病逝,迁都之事也随之搁浅。清代承袭了明代的行政制度,将长安和咸宁两县划归陕西省西安府的管辖范围之内。民国时期,沿袭了清代的行政制度,但废除了府的建制,增设了道一级的行政区划。在民国二年(93年),咸宁县被撤销,其区域并入长安县,共同隶属于关中道。到了民国三十三年(年)9月日,西安市正式成立,成为陕西省的一个辖市。随后,在年3月2日,西安市被改为中央直辖市;而在年6月9日,又恢复为省辖市。此时,长安县的治所已迁至现在的韦曲,归西安市管辖。进入年,陕西省提出了“西咸一体化”的发展构想。西安与咸阳两市在同年2月签署了《西咸经济一体化协议书》,并着手编制经济一体化的战略规划纲要。年9月,两市又进一步通过电话并网的方式,实质性推动了一体化进程。最终,在年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函〔〕2号文件,正式批准陕西设立西咸新区,标志着西咸一体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年月22日,西咸新区被正式划归西安代管,标志着两地的进一步融合。到了年,西安全面接管了西咸新区,实现了更紧密的一体化发展。3年,地铁延伸至咸阳城区,使得西安与咸阳的连接更加便捷,城市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
回顾历史,西安与咸阳在民国之前就已紧密相连,长安县和咸阳县曾同属西安府。如今,咸阳城区已与西安相连通,这不仅是对历史脉络的延续,更是两地共同发展的新篇章。事实上,现在的咸阳城区应追溯至明朝的咸阳县,而西安市则源自明清的西安府及宋以前的京兆府、京兆郡。长安,这座古城的名称,并未因行政区划的变迁而改变,它一直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
历史背景在探讨西安与咸阳的紧密联系时,我们不得不回溯到更久远的过去。实际上,咸阳城区与西安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至明朝的咸阳县。而西安市,则源自明清时期的西安府,以及更早的宋代的京兆府、京兆郡。尽管行政区划几经变迁,但长安这座古城的名称却一直得以保留,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也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